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阮图片 >> 正文 >> 正文

第季秋备专栏读出绝句的情味

来源:阮 时间:2022/7/6
北京中科白殿风医院好不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
七/下/语/文

读出绝句的情味

——七下课外诵读整合教学实录

孙秋备

设计思路

统编教材每册课本有两组课外古诗词诵读,每组4首。目的在于“培育对传统文化及汉语美感的体认,加强文化积累。”所选篇目在内容和形式上与课内教读诗歌相呼应,每篇有注释和阅读提示做诵读支架,遵循由“教读”到“自读”的编排思路。如何引导学生借助学习支架诵读课外古诗词?单篇精读显然有悖于编排意图,放任自学不免失之粗犷,群文教学是应然之法。一则可与课内教读诗歌组合,二则可提炼4首之异同做群诗教学。后者应以诵读为学习方法,以当堂背诵为课时目标,引导学生运用注释和提示解读诗歌,深化理解,在饶有兴味的课堂活动中体认诗歌美感,形成文化积累。基于此种想法,课堂实践如下。

诵读型群诗教学

年3月26日上午第三节

襄城县姜庄乡初级中学七2班

1.通过多种形式朗读,能背诵诗歌,理解绝句的结构特点。

2.体会诗人情感,能说出绝句用词之妙。教学实录

一、互动热身

师生互相问好后,让学生说说这节课和今天的其他课有哪些不同。通过谈话,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拉近师生距离,让学生初步运用比较思维多角度思考问题。(略)

二、初读,读懂诗篇

师:同学们发现了这节课与今天其他课有很多不同,这是运用了比较的方法。比较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更好地认识世界。

师:好,我们开始上课。这节课我们要学的是四首诗,大家试着用比较法来寻找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请大家翻开课本85页课外古诗词诵读,我们先来诵读这四首诗,题目作者要读出来。好,《竹里馆》,王维,预备起!

生齐读《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拖长腔,“啸”读成一声。

师:有两个字音需要大家注意,《竹里馆》中的长“啸”,读第四声。长啸就是大声喊,在中国历史上最善于长啸并名垂青史的人叫阮籍,传说他有一次到山上去拜访一位得道真人,阮籍评古论道滔滔不绝,那名士一直沉默不搭理他,阮籍便对着他长啸,这时候,名士笑着说,可以再来一次。阮籍再次长啸。等阮籍下山的时候,听到名士响彻山林的长啸,两个人可谓是知音,这是著名的苏门长啸的故事。魏晋名士喜欢长啸,我们大家到空旷的地方也可以放开声音喊一喊。哈哈。

师:还有一个字音,大家看,《晚春》中杨花榆荚无才思的“思”,还可以读成第四声,意思是情感、思绪,课下没有注释读音,我们就按现在的读音读成第一声。

师:我还发现大家在读书的时候速度太慢了,拖长腔,有点像小学生,我们应该有初中生的样子,捧起课本,读的速度稍微快一点。五言诗,要读出二三节奏,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七言诗,要读出四三节奏,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好,再来读一读,自己读给自己听。

生自由诵读。师巡视听读。

师:我听到大家都有进步,比刚才齐读的时候有味道了。那读过诗歌,你觉得这四首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呢?

生:四首诗都表达作者自己的情感。

师:诗歌是用来抒情的,好,请坐。你还发现了什么相同的地方?好,请你说。

生:四首诗都是用一些景物、环境或者是一些事物来表达诗人的某种情感。

师:你深入到诗歌内部了,好,请坐。

生:这四首是唐朝的诗。

师:课本注释告诉我们,四位诗人都是唐代的,这是四首唐诗。这位同学会借助注释来学习,值得我们大家学习。我们知道唐朝是诗歌盛世,唐诗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我们需要好好读一读唐诗。还有吗?

生:这四首诗都是四句,是绝句。

师:对,这四首诗都是绝句。绝句和律诗属于近体诗,在唐代得以发展和成熟,达到了顶峰时期。我们这节课的主题就是“品味绝句中的情味”。

师:绝句只有短短的四句话,要抒发感情,把所思所感表达清楚,结构就特别严谨,这种结构我们称之为起承转合。首句兴起,第二句承接着第一句的意思往下说,第三句会有转折变化,第四句点明中心收束全篇。同学们再来读一读,一边读一边琢磨,看看四首诗是不是符合这样的规律。

学生自主出声读。

师:好,同学们合上课本,我们试着按照起承转合的思路来试着背背,第一首,起,独坐幽篁里……

生齐:弹琴复长啸。

师:深林人不知……

生齐:明月来相照。

师:好,再来。谁家玉笛暗飞声……

生(有些杂乱):散入春风满洛城。

师:此夜曲中闻折柳……

生齐:何人不起故园情。

师:好,接着来背。故园东望路漫漫……

生齐:双袖龙钟泪不干。

师:马上相逢无纸笔……

生齐:凭君传语报平安。

师:很好。草树知春不久归……

生齐:百般红紫斗芳菲。

师:杨花榆荚无才思……

生齐:惟解漫天作雪飞。

师:好,读好了起承转合,就读懂了绝句。四句中最需要我们注意的是“转”的句子。元代评论家杨载说:宛转变化功夫,全在第三句。

(屏显)

宛转变化功夫,全在第三句。——元代杨载《诗法家数》

师:也就是说第三句要有转折,要有变化,大家再读一读这四首诗,你看第三句让整首诗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其中一两首诗,自己读自己想,也可以跟同桌讨论一下。

学生朗读,思考,讨论。

师:有想法请举手示意我,告诉同学们。先说先得,越到后面越没啥说哦。

生:绝句的第三句一般由写景转到抒情。

师:你以一首诗为例子,讲给大家听。

生:“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由描写故园的景色来转到对家乡的思念。

师:“故园东望路漫漫”是写故园的吗?故园东望路漫漫,实际上是东望故园路漫漫啊,向东望去,家乡那么远呀,离家的路途那么漫长啊。这句诗是写路途上的景色,对吧?你的想法很好,请坐。

师:有没有跟他想法一样的同学?能不能再以一首诗的为例来说一说?

生:“此夜曲中闻折柳”,这个转折一语双关,第一层是说夜色中传来阵阵笛声,第二层乐曲渲染出忧伤的氛围,抒发出诗人的思愁别绪。

师:大家看一下注释,“折柳”是指的一种曲子叫《折杨柳》,这种曲子往往表达离别之情。柳和“留”谐音,送别亲人朋友远行时,折下柳枝赠送,表达挽留、惜别之意,所以折柳是送别的代名词。“此夜曲中闻折柳”,在这个曲子当中,诗人听出了离别之意、思念之情。这个同学说的很好,第三句把诗意由描叙转向了思念家乡的抒情上来了。

生:第四首《晚春》中“杨花榆荚无才思”一句,由很多草树转向了杨树和榆树,由整体转向了个体,作者的情意就表现得更明显了。

师:花草树木都知道惜春,连最没有才情的杨花榆荚也漫天飞舞,尽力展现美好的生命姿态。作者把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9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