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和家庭是中国人心头永远的自留地和白月光。对于很多古人而言,如果说离乡、望乡和还乡是人生的主要历程,那么,写家书、寄家书和盼家书,就是最深情的生活方式和最温柔的行为艺术。
在那个车、马、邮件都很慢的年代,不管是文人士子还是寻常百姓,家书都承载着传言达意、维系亲情、寄托思念的使命。和其他文字形式相比,家书一般都具有“私”“真”“博”三个主要特点。私,即私密性,家书本身就是家人之间通信往来的私人信件;真,即真实性,家书中的内容往往都是真人、真事、真情;博,即广博性,家书中涉及的话题都比较广泛,既有家庭琐事也有家国大事,既有儿女情长也有圣贤教导。因此,家书里藏着中国人最私密、最真实、最生动的人性密码、家庭故事和文化性格。
近期,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湖湘历史名人家书》一书,就是我们走进家书、品读家书、感悟家书的上佳范本。
这部书是从万千湖湘家书中严格甄别遴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内容编辑成册的,但它并非是一本湖湘家书的简单汇编集,而是贯穿着一种鲜明的致敬传统、传承文化和传播文明的编辑理念和文化理想。
《湖湘历史名人家书》从理学开山周敦颐开篇,下溯至沈从文、朱湘,可以说是一幅较为完整的湖湘文化代表人物谱系。这些家书的内容情真意切、包罗万象,话题涉及军国大事、人生荣辱、个人得失、修身养性、为学之道、儿女亲情、家族纠纷、生死嘱托等等,可以说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观察和审视传统中国人生命处境和人生实况的窗户。另外,这些家书也透露出湖湘人物的价值追求、思维方式和独特气质,可以看作是一部浓缩版的湖湘文化精神读本。
这部书让我们看到了可信、可爱、可敬的人性写照。这一篇篇湖湘家书,有长有短,有早有晚,有的论理有的抒情,有的说事有的论学,它们产生于不同时代,出自不同人之手,书写的对象也各不相同,但共同的是,都体现出可信、可爱与可敬的光辉人性,让今天的我们在品读时不得不由衷赞叹,不得不会心一笑,不得不肃然起敬。
比如,欧阳玄在家书中说,自己从外面回到浏阳后的情形是:“抵家以来,且人事蚕丛,文债日生”,很多人请他写文章,反映出当时乡民对道德文章名世者敬重和追捧的民风;谈及当时人才稀少,左宗棠在给儿子的家书中便指出了原因,“由于专心做时下科名之学者多,留心本原之学者少。且人生精力有限,尽用科名之学,到一旦大事当前,心神耗尽,胆气薄弱,反不如乡里粗才,尚能集事,尚有担当”。这些都是当时的实情,都是信史,都给人可信的印象。
关于可爱之处,这些湖湘家书也有不少。比如,沈从文给妻子张兆和的家书中说,“三三,我看久了水,从水里的石头得到一点平时好像不能得到的东西,对于人生,对于爱憎,仿佛全然与人不同了。”朱湘在给妻子的家书中温柔地说,“以后我时常留心,有什么有趣的东西,我立刻买给你就是。”这些文字读来都能让人想象写信者是有怎样一颗可爱美好的心灵。
然而,最典型的,家书中的“可爱代表”,应该是杨嗣昌。他在写给父亲的家书中说,自己闲时会将父亲的来信一封封装裱起来,看着那一百五十余幅,“真正可爱至极!”认为“千秋万世而后,则传世之宝也。”杨嗣昌在家书中为博父亲一笑,还讲起了幽默段子。他说,有一位年伯跟他说“孔子一生不过是‘干净’二字。”他便问年伯:“怎的见得?”年伯回答:“秋阳以暴之,你看干不干?江汉以濯之,你看净不净?”这样的家书读来实在可爱至极。
至于可敬之处,这些湖湘家书更是俯拾皆是。比如,李东阳在劝阻族人为他在茶陵老家建屋的家书中说,“自念做官四十年,不能一日庇乡里,乃复以土木筋力为之累,纵令出自宗族,亦必借官府之声势财力,于心诚不安”。这份磊落与坚贞令人敬服。
邹汉勋见阮刻《十三经注疏》非常喜爱,但家贫,“力不能得。每过市门,辄望而羡之”。这份好学求知之心令人敬佩。
熊希龄在给兄弟们的家书中说,“兄生平最详于公私义利之辨,其事果公,则公心战胜,虽亲如骨肉,不敢以私废公也。其利非义,则义必战胜,虽数只分毫,不敢见利忘义也”。这份公正诚恳的人生态度令人敬仰。
蒋翊武在就义前写给父母的家书,那种慷慨赴死、从容就义的风骨令人尤为敬仰,“今事已矣,惟家中之事,实有痛心”,在那种非常时刻,他还就家庭事、身后事一一作出从容详细的安排。“盖人生有定,不能强求也。”虽只二十九岁,但这种看破生死、了悟人生的智慧和境界,真的人间少有。
这部书让我们感受到家风、家教、家训的精神力量。家书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家风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不容忽视的家教形式和家训方法。《湖湘历史名人家书》就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家风、家教和教训的内容,是不可多得的湖湘“家教宝典”,里面关于为人处世、读书求学、家庭建设、亲友关系等内容有很多真知灼见,值得今人借鉴学习。
曾国藩在给儿子的家书中说,“吾教子弟,不离八本、三致祥”,体现出鲜明的家风传承。胡林翼在给弟弟的家书中说,“吾家素尚节俭”。何凌汉在家书中说:“有子有孙,既耕且读,此是吾家第一良图。即境况清苦,而举家克俭克勤,亦是人生乐事,其他不足虑。”这些务实、勤俭、乐观的家风令人无限向往。
这些湖湘人物,在家书中不仅对子辈进行家风熏陶,还从具体细微处开展家庭教育。比如,左宗棠和彭玉麟在家书中都对其子在读书方法方面进行了具体的指导。王闿运在家书中帮儿子一一指出错别字。杨毓麟更是在家书中教导女儿,字体不能潦草,作息要有钟点,睡前不能胡思乱想等等。
这些家书,都出自湖湘历代名人之手,他们的道德文章都有很高的造诣,因此家书中有很多格言式的表达,是可以作为家训流传的。比如,王夫之在给弟侄的家书中说:“和睦之道,勿以言语之失、礼节之失,心生芥蒂。”又说:“光明正大,宽柔慈厚,作一家风范”。贺金声在家书中说:“只求合乎仁义,而事之济与不济无论也。”杨度在给妹妹的家书中说:“只求自心,不求于外;只求平常,不求奇怪;只求于心,不求于身。
这部书让我们领略到湖湘大地文源、文脉、文气的深厚传统。湖湘大地是中华大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湖湘文化是中华文化体系中的重要区域文化之一。很多人特别是自近代以来的很多文人学者,都对湖湘文化和湖湘精神有过评点与阐述。比如,王原一认为,“湖南人素有蛮干精神”;钱基博称湖南人“抑亦风气自创,能别于中原人物以独立”;陈独秀认为湖南人具有“坚韧不拔”“扎硬寨,打死战”的奋斗精神,等等。
如果说这些论述更多的是宏观视角的,那么,《湖湘历史名人家书》给我们呈现的就是微观视角的湖湘文化。这一封封湖湘家书,从宋代的周敦颐到元代的欧阳玄,从明代的李东阳、王夫之到清代的曾左彭胡,再到近代的谭嗣同、蒋翊武,让我们可以从细微处领略到湖湘文化文源深远、文脉广博、文气充足的精神特点。
湖湘文化的源头可以远溯至屈原,但其核心内容却直接导源于周敦颐。周敦颐的思想不仅开启了整个宋明理学时代,也深刻地启发了后来的湖湘人物、孕育了湖湘文化。
周敦颐给叔伯兄弟的这封家书,虽然看不出他在思想学术方面的观点和追求,但却将恪守孝悌、温柔敦厚、重情重义的形象清晰地呈现了出来,一句“知安乐,喜无尽”传达的真挚情感足以跨越千年。
从这些家书中,也可以发现湖湘文化文脉广博的特点。比如,王夫之在家书中这样告诫弟侄:“不能于千万人中出头出色,只寻自家骨肉中的相陵相欺,只便是不成人。”从这句话便可以窥探出王夫之那种“圣贤兼豪杰”的思想。
唐鉴在给他的亲家贺熙龄的家书中说,“读书原为讲道理、淑心性,非徒为科名、学乡愿”;左宗棠在家书中告诫儿子,“八股愈做得入格,人才愈见庸下”,这些观点都折射出湖湘文化中务实致用、不图虚名的精神。
冯锡仁在给弟弟的家书中说:“内患可虑,外侮频来,后患何堪设想!”谭嗣同在给妻子的家书中说:“朝廷毅然变法,国事大有可为。”胡元倓在给儿子的家书中说:“中国如可望存,汝辈心血用尽,须发皆白,方有后兴之可言。”这些话语都反映出湘人浓烈的忧患意识和深沉的爱国热情。
至于文气,即湖湘人物文化气质充足的特点,在这些家书中更有鲜明的体现。
以周敦颐、李东阳、王夫之等人为代表的学术领袖和文章大家,他们的文化气质自不必说。曾左彭胡这些湘军将领们的文化底蕴和文人气质,在他们的家书中皆有具体体现。比如,曾国藩和左宗棠就在各自的家书中谈到读书、诗文以及其他文人雅趣;彭玉麟是湘军水师创建者,同时还是画梅花的高手,他在家书中也指导儿子如何读书。
然而,最能体现湘人文气的还是陈渠珍,作为叱咤风云、杀伐决断的“湘西王”,他在给儿子的家书中却教导儿子,要做到“五慢”,即说话宜慢,行步宜慢,作文宜慢,写字宜慢,出气宜慢。真的是文气十足。
读完《湖湘历史名人家书》,掩卷回想,首先跳出来的竟然是“干净”两个字。杨嗣昌在给父亲的家书中有这样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话:
“儿尝言吾家家书是人可看,有两件干净处:一件是手头干净,无有孔方;二件是心肠干净,无欲害人。”
整本《湖湘历史名人家书》在时间上跨越千年,在内容上丰富广博,但却有着共同的精神气质,那就是如杨嗣昌家家书一样——干净。
注1:本文压缩后刊发于《湖南日报》年4月8日
注2:《湖湘历史名人家书》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年1月份出版。
▼
文/余孟孟
《新课程评论》杂志执行主编
评新课程,论大教育。《新课程评论》设置「名家」「专题」「前沿」「研究」「纵横」「弦歌」等栏目,刊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域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以理性、建设性助力教育发展,展示一线教育教学成果,加强学术交流对话。
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邮发代号为:42-。
联络我们
投稿信箱:XKCPL01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