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柳侍墨(白马晋一原创团队成员)
水浒英雄一百单八将,涵盖了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水里游的一众良将。毫不夸张地说,忠义堂是拥有水陆空全能型人才的超强阵营,而且又有水泊梁山的天险,也难怪大宋的官兵们打不赢。
《水浒传》虽然是一部奇书,但其中也留有不少空白之处。这就引起了后世读者们的无限脑补,其中有些比较奇葩的观点还汇集成书。上世纪九十年代,就有一本《水泊梁山的传说》,书中的好汉们不仅躺枪,还配有插图。
在《水泊梁山的传说》中,曾这样记录阮氏三雄的姓名由来:
石碣村有个阮老汉,婆娘生了三胞胎(没错就是日后的阮氏三雄)。阮老汉对着三个儿子喜忧参半:喜的是添丁进口,忧的是不容易养活。而且这仨兄弟一般无二,阮老汉自己分辨起来也挠头。不过这兄弟仨天生一副好水性(梁山却有不少旱鸭子,比如李逵),能够打渔贴补家用。但是怎么取名,却比较棘手。于是在猴年马月的某一天,阮老汉和三兄弟商量:以各自捕鱼的斤两来命名(并且决定哥弟顺序)。于是哥仨一个猛子扎下去,各自拎上来一条鱼。上秤一称:二斤、五斤、七斤。
如读者们所料,得鱼二斤的就是阮小二,其他两人分别是小七和小五。于是兄弟三个就这样有了名字,也顺便解决了排次。阮老汉解决了一桩心腹事,却又将小二悄悄的叫过来叮嘱:以名字论,你居长;但以技术论,你却是最次(才捉了一条二斤的鱼)。兄长当为表率,以后还要勤加练习才是。
“以斤两取名”这个梗虽然看上去比较奇葩,但也比“推牌九以点数当名字”更靠谱。旧时的老人给孩子们取名有个陋习——叫个浑名好养活(譬如铁蛋儿、狗剩子之类)。在电影《小兵张嘎》中,“嘎子”就是浑名,电影里不是还有句台词说张嘎是“嘎鱼”么?所以时值今日,如果有人以“吆鸡”或者“二筒”当乳名,仔细想想,也没什么奇怪。
其实在这个故事里,最禁不起推敲的梗不是“以斤两命名”,而是“阮氏三雄是三胞胎兄弟”。
试想,在生产力低下和医学技术并不发达的古代,阮母一次产下三个儿子还要保证他们身体健康并且顺利长大——这样高难度的任务,寻常百姓估计是完不成的。
阮氏三雄是亲兄弟是肯定的,但是关于他们名字由来的原因却是机动的。民间比较认可的说法,一是按自家的生产顺序排,二是按家族的生产顺序排——这也符合旧时的民俗特征。
古代生产力低下,男丁是一个家庭甚至整个家族的主要劳动力。所以古人们才企盼着开枝散叶多子多福。而且古代社会保险机制不完善,再加上封建思想的影响,人们对待儿女的态度不同。生了儿子就“养儿防老”——父母与儿子儿媳同吃同住;生了女儿就“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姑娘要是在婆家受了委屈父母不但不能管,还剥夺了姑娘对父母财产的继承权。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生儿育女直接关系着自己的生活质量(儿子多了说话也硬气),也就不排除阮母有六七个孩子的可能。只不过,姐妹们都嫁出去了,阮氏三雄得在家留守,侍奉双亲。
古时候交通运输不发达,村落之间鲜有通婚的。不少村子都是一个姓氏,有些地方干脆直接以“张家村”、“李家洼”来命名(《西游记》中的高老庄亦是如此)。从村头走到村尾,基本都是沾亲带故的。于是平辈们也按顺序排名:东家的是老大,西家的就是老二……即使阮母只生了阮氏三雄他们哥仨,搁在阮氏大家族里,变成二、五、七也不稀奇。
除了“浑名”说与“排序”说,还有另一种可能:在北方地区,有些地方流传着“以孩子出生时的重量为乳名”的习俗。影视剧里的稳婆总是会说“恭喜老爷,夫人生了一个八斤六两的大胖小子!”——及至现在,孕妇在生产之后,医院里也会将亲生儿的重量作为建档的重要内容。
虽然,北方的农村里确实是有不少乳名为“七斤子”和“八斤子”的老者,但是——七斤的孩子(阮小七)健康成长毋庸置疑,五斤的孩子(阮小五)细心调理养大也应该不成问题,二斤的孩子(阮小二)……生下来能养得活嘛?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2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