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阮介绍 >> 正文 >> 正文

解码益阳衡龙桥历史秘密上

来源:阮 时间:2024/12/24

益阳衡龙桥是知名老地名,它有什么来历?“衡龙”二字特别令人费解,它到底有何含义?衡龙桥为何有多种读音?一直以来,不得其解。

近段披览家乘邑志,查阅古代文献,展开田野调查,请教专家教授,并与多位益阳文史爱好者深入交流,衡龙桥的历史变得清晰,上述问题基本得到了解答。

1衡龙桥最早建于什么时候?

衡龙桥处在益阳南部与宁乡交界处。这是一条古道上一个重要驿站。这条古驿道在秦汉时期就有了,是秦都咸阳通往两广百越的官道,也是内地通往云贵的干道,路线部分与今国道大致相同。

最早建桥的历史于史无征。

假设此处在较长时间尺度(如数千上万年)没有重大地质、地理上的巨大变动,也就是说,由于南部雪峰山余脉向东部过度(更早的时候洞庭湖可能还没有形成),这里就一直存在有一条溪河。人行必“遇水搭桥,逢山开路”,所以说,在很早的时候甚至在原始社会就有简易的桥梁(木板、树干),只不过当时可能没有桥名,也没有什么史料记载。

所以说,衡龙桥最早建于什么时候?是一个伪命题,是一个没有意义的问题。当然,这不代表衡龙桥没有历史。

2今人衡龙桥历史的探讨

今衡龙桥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地方,也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地名。不少益阳人对衡龙桥的历史文化有过探讨。

陈先生《衡龙桥今昔谈》提到,“衡龙桥之定名,无实录可考,顾名思义,盖取其历史悠久,远接衡岳诸山之龙脉也”。显然,这是衡龙桥地名来历的一种推测。

邓先生撰文,提到夏氏族谱曾记述一个关于修衡龙桥的故事。大意是,夏氏修桥竣工后,想找一位有身份的贵人试桥以便地方讨吉利。某天,正巧有一人穿戴特异、气势尊贵,乡人忙上前邀请试桥,并讲明为地方讨吉利的用意,客人听后,呵呵大笑,欣然领命,离群大步从桥上走过,然后回首向乡亲挥手并招呼行伴过桥。于是,大家几乎都猜到刚才过去的是什么人了,事关乾隆万岁“密访”,不便明说,但族人还是一致定名:衡龙桥。但该文所附族谱图文,看不出是益阳哪一支夏氏族谱。

初步查阅益阳《枫田夏氏五修族谱》《资阳石桥夏氏七修族谱》和《清修夏氏七修族谱》,暂未见相关记载,有待进一步查证。

该文还提到,文氏族谱也有修衡龙桥的记载,但所附族谱截图并无衡龙桥字样,可能图片上传有误,也有待将来厘清。

网友原乡山人也有撰文,认为“衡龙桥和衡龙桥镇,是先有桥?还是先有镇?是桥因镇而名,还是镇因桥而名?无法去具体考证”。还介绍了一个传说,大意是,龙王从祝融峰巡视至碧云峰附近,恰好在这里生下第六子“蚆嗄”(bāxià),从此蚆嗄引发下游洪水肆虐。乡人在此处架桥,并雕刻蚆嗄的象形于桥墩用以祭拜。由于这股溪水源头于南岳衡山七十二峰中的某一峰下,久之习惯地称呼此桥为“衡龙桥”。

该文还提到,清乾隆六十年(年),建平栏石桥。清道光廿九年(年),刘安钺重建,并在桥头建了四亭。

益阳刘振坤先生撰文《良好家风家规代代传》,介绍了他上六代先祖刘安钺修桥之事,即将衡龙桥原短窄古桥修成宽长的石质大桥。

上面的研究虽然探讨了衡龙桥的历史文化,但或基于推测,或基于传说,或引用文献图片模糊,仍感研究不够深入,故而,有待进一步挖掘。

3唐代就有衡龙桥?

近日益阳易先生提供线索,唐代可能就有衡龙桥。衡龙桥在明代本为横龙桥见于方志,但从未听说唐代就有这个地名。听到这个信息,兴奋不已。

著名诗人刘长卿《湘中纪行十首》中《横龙渡》至少可以明确“横龙渡”,诗云:

空传古岸下,曾见蛟龙去。秋水晚沉沉,犹疑在深处。

乱声沙上石,倒影云中树。独见一扁舟,樵人往来渡。

虽然是说渡,不是直接说桥,但通常桥圮必有渡。

清代王先谦说,刘长卿之《横龙渡》在益阳,后来叫“衡龙渡”,并且在益阳县北。但易先生认为,县城北并无“横/衡龙渡”。

看来暂时还不能把衡龙桥历史明确追溯到唐代。

4衡龙桥早期历史

衡龙桥在明代和清代前期为“横龙桥”。

最早的“横龙”出现在明代《湖广图经志书》

《湖广图经志书》益阳县图中“横龙铺”

虽然志书益阳县图上“横”字完全不可辨认,但根据志书的文字说明及图中前后铺舍位置,可以确认志书图中的是“横龙铺”,而且说的就是现在的横龙桥这个地方。逻辑上,桥的历史更早于铺舍(驿站),相信“横龙铺”地名来自于当地的横龙桥。《湖广图经志书》记事至成化二十年(),也就是说,明代早期就有横龙桥。

《嘉靖长沙府志》有横龙桥

嘉靖十二年(年)修撰的《嘉靖长沙府志?卷四?建置纪》载:“横龙桥在县南六十里,知县吴廷璧建。”

吴廷璧,潮州海阳县人,正德三年()任益阳知县,后任四川峨眉知县。知县吴廷璧在益阳很有“存在感”,其事迹还可以在益阳族谱中找到。

益阳望族郭氏(明代益阳九位进士,族人郭子仪和郭都贤占其二)郭振廷作尊睦堂,益阳前任知县海阳人吴廷璧作《尊睦堂记》。(详见:明代益阳郭溶与文人士绅的交集)

资阳刘氏族谱记载,益阳进士刘宪归葬益阳时,知县吴廷璧为营葬事卜兆横岭,但最后卜于邑南杏山。

《潮州府志》之益阳知县吴廷璧

5什么时候“横龙桥”变成衡龙桥?

《崇祯长沙府志?卷六?建置》有“横龙桥”记载:“横龙(桥),南六十里。”是志纪事止于崇祯十二年()。

《康熙长沙府志?卷一?建置》依旧是:“横龙(桥),南六十里。”是志始修於康熙二十三年,记事亦止於是年,二十四年书成付梓。相信,不存世的《康熙益阳县志》也当如此记载。就是说,至少在康熙二十三年之前,还叫“横龙桥”。

康熙长沙府志之横龙桥

可见,明末清初,仍称为“横龙桥”。

到了乾隆年间,“横龙桥”地名变成了衡龙桥,见于纂修于乾隆十二年的《益阳县志》。

6“横龙桥”的含义

“横龙”二字不难理解,是形容桥像一条龙横卧在溪流之上。在此引用三位名人的诗作为证。

横龙桥(王臣)

表里溪山掩映明,雕栏华屋籍桥成。

几回落日青龙见,一素寒溪玉带横。

子产济人终是惠,相如题柱竟虚名。

无边沙岸新栽柳,留待甘棠起颂声。

王臣字充宾,江西庐陵人,成化己丑进士。十年任巡盐御史。弘治间官广西左参政。

诗中“青龙”或借用李白诗句“此天寒白鹤归华表,日落青龙见水中“。桥下之水清澈明净,桥影倒映水中,如见青龙。

诗中“留待甘棠起颂声”之句,可能指明正德三年益阳知县吴廷璧修桥之事。“甘棠”令人联想宋代益阳知县张咏。著名理学家张栻有题张咏《益阳南境松杉夹道郁然父老相传忠定张公为邑》七绝,诗中有句:“君看直干连云起,岂但当年蔽芾棠。”“蔽芾棠”即“蔽芾甘棠”。看来,把功劳归结于一把手,古今皆有。

由此,也说明王臣之“横龙桥”指今衡龙桥。

又,唐代诗人杜牧的古诗名句:“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嘉庆间,举人阮芝在描述新建益阳兰溪枫林桥时,写的就是“长虹卧波”,详见袁氏四修族谱乐庵公寿序)

所以说,横龙桥之名,也可以说是一个通俗的叫法,就像是彩虹桥等其他桥名一样。这样,其他地方也有横龙桥就不足奇怪了。

如,益阳市境内沅江横龙桥。嘉庆《沅江县志?卷十七?津梁》记载:“横龙桥,县西三十里,知县成明瑞董修。”《资治通鉴?隋纪?隋纪一》:“仁恩破邬居业于横桥,亦擒之。”横桥即沅江县西横龙桥,今文龙桥地名在焉。

一统志沅江县横龙桥(湘阴陈老师供图)

外省也有“横龙桥”地名,如:浙江台州。

多处存在“横龙桥”名称这一事实,表明用“横龙”命名桥梁符合古代桥梁命名惯例。

7衡龙桥中“衡”为橫的通假字

这是本文的一个核心问题,有必要稍加详细予以说明。

康熙字典:衡,又横也。合縱連衡。戰國時,齊楚韓魏燕趙爲縱,秦國爲衡。秦地形東西橫長,故爲衡也。

新华字典:(2)横。与“纵”相对衡,横也。——《广雅》

《说文解字》:古多假衡为横。玉人注曰。衡古文横。假借字也。

A、“横龙桥”在明代多部方志有记载,乾隆《益阳县志》出现一字改动,变为横龙桥,是音讹笔误并且一直保留下来的可能性很小。乾隆《益阳县志》提到益阳方言“横曰文”,现在“横”的方言发音为wén,说明“横”的方言发音至少从清代到现在基本没有变化,况且志书中仍有“横口湖”记载。因“横”音韵变化而导致文字变动的可能性基本排除。

“横龙桥”是一个老地名,也是重要的驿站(铺舍),“横”作为文字使用发生传抄笔误的可能性也基本排除,因为县志中有多处记载衡龙桥或者衡龙铺。

此外,“横龙桥”作为一个老地名不存在当地文化冲突或者需要避违,事实上,在不远处的沅江就存在“横龙桥”。

B、故意改动的可能性很小。找不到舍弃“横龙桥”文字理由,看不出有改动的必要,也没有看出改名为衡龙桥,就变得比原来文雅或者更美好。相反,改为衡龙桥,其含义不甚明了。

C、至于前面谈到的有人将衡龙桥与南岳衡山挂钩,这一论点的说者自己都认为只是推想而已。至于桥下之溪河发源于南岳衡山,与事实不符。

D、重要的是,“衡”作为形容词,与“纵”相对,衡,横也。典型的“衡”通假“横”。按新华字典,“衡”作为形容词,五条义项目,只有表示平正(衡言)外,其他都通(同)“横”。

E、《说文解字》:古多假衡为橫。玉人注曰:衡古文横,假借字也。

通假字是本有其字,而假借字是本无其字;假借不牵涉到形体的改变,如而通假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在形体上发生替代;假借字具有恒定性,而通假字具有临时性。

按此,“古多假衡为橫”和“衡古文橫。假借字也”理解为属于通假,而不是假借(也有专家认为通假是假借的一种)。

F、有“横龙桥”在前,用“衡”字通假“横”,衡龙桥还是“横龙桥”不改变名称的含义,合情合理。

G、县志中通假字较为常见,如有人发现嘉庆《犍为县志》中有通假字,如“傅”通“附”,“反”通“返”,等等。乾隆《益阳县志》是否还有其它通假字,尚待进一步研究。

H、地名中通假并不少见,西汉时期地名通假甚至一度比较流行。如:楪榆(《史印新证举隅》①)—《汉志》益州郡“叶榆”县;勮魁(《汇考》)—《汉志》北海郡“剧魁”县。详细参见(孟娇.西汉出土文献中的地名通假用字考察[J].中国文字学报,(1):10.)。

“横”通假“衡”,所以,今衡龙桥无论在文字意义上,还是在方言读音上都可按照“横龙桥”对待。

由此,今衡龙桥桥名含义是:桥如长龙,横卧溪河。

8“横龙桥”和衡龙桥的读音

乾隆《益阳县志?卷十八?风俗?方言》有“横曰文”。也是说“横”读作wén,与“文”同音。“横”现在的益阳话(方言)读音也是wén,也就是说现在与清代“横”的方言读音基本相同(或差别很小)。

“衡”现在方言发音用国际音标记为:??,鼻化元音。据专家介绍,“横”“衡”上古和中古的发音是不同的,但发音近似。现在的方言二者也有近似。

尽管名称上发生了改动,产生了衡龙桥新名,但现在附近年龄大的人,仍称该地为“wénlénjiáo”,就是“横龙桥”旧名发音代代相传、口口相传的结果。据衡龙桥文化站欧阳主任说,实际上在当地有不少人仍是这样发音。

也就是说,乡民们不管官方文书文字作什么改动,他们坚守旧名的发音,甚至可以说,乾隆年间,县志或者其他文书改动一字,在相当一段时间,当地人人未必都知道。即使发现桥名改了,方言有很强惯性,不会同步改变。

随着衡龙桥名称的文字扩散,和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衡龙桥名称使用开始固化,或者是说成为官方法定名称了。大多数人理所当然按照衡龙桥新名发音。

如果认同通假,根据“通假异读”规则(是否,学术界有争论),通假字要按本字的读音去读,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说”,就不能读shuō,而应读yuè,这里的“说”通“悦”,愉快的意思。

据此,今衡龙桥应按照“横龙桥”发音,即把衡龙桥之“衡”按照本字“横”发音。当然按照普通话发音,“横”“衡”相同。

由于名称的改变,而且益阳方言“横”“衡”不同音,再加上存在标准普通话和“塑料”普通话,今衡龙桥的发音有些杂乱就不奇怪了,也无所谓对与错。

澳洲大洋时报(-10-30)曾刊载“有温度的地名”一文,文中写到“12岁那年出门读书起,一步步走远。从金盆村到横龙桥镇,到长沙,到深圳,到悉尼......”。这是乾隆改名之后,文字上难得一见“横龙桥”名称用法。只是不知道,是基于发音,还是小时候在文字上确实使用过。

(未完待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7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