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阮介绍 >> 正文 >> 正文

奏响新时代的国风雅韵

来源:阮 时间:2023/3/7
中科治白癜风疗效更显著 http://m.39.net/pf/a_4325725.html

核心阅读

越来越多年轻观众喜爱民乐,越来越多孩子学习民族器乐。这既反映当下青少年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也缘于大众高度的文化自信。

在媒介和技术不断更迭的时代,文艺工作者需要深入生活、到人民中去,不仅仅限于田间地头,还可以是更广泛的“采访地”“调查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守正创新,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

中国民乐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距今已有—年的贾湖骨笛。民乐随时代而变化,在与多元文化的融合中不断发展与创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与时代同频、与生活共振,为人民奉献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是中国民乐人的共同追求。如今,民乐发展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如何在守正创新中开拓文艺新境界,奏响新时代的“国风雅韵”?

在古老的传统中,找到创新的密码

近年来,“国潮热”“民乐风”勃兴,越来越多年轻观众喜爱民乐,越来越多孩子学习民族器乐。这既反映当下青少年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也缘于大众高度的文化自信。

基于这样的变化,中央民族乐团与国家大剧院联手推出第一届“国乐之春”,与国家大剧院举办7届的“中国交响乐之春”相呼应。包括中央民族乐团在内,多家在京的民乐团为观众献上高水准的演出。现在“国乐之春”收官了,许多观众还在通过多个视频平台回看,为之点赞。这次实践让我们切身感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需要艺术家持续探索,也需要塑造优质品牌、拓展传播平台。

民乐的“出圈”离不开守正创新。今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元宵节晚会的开场节目《齐天乐》实现“现象级”传播。节目时长不到4分钟,如何在有限时间内展示不同民族乐器的特点,做到好听好看,给我们主创出了一道难题。《齐天乐》虽是创意节目,但始终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经过提炼,我们力求让舞台上的每个形象、每个乐器都与历史背景契合,演奏家如同“穿”着一本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教科书”,上演一部中国民乐发展浓缩史。节目中,“神十三”航天员王亚平用古筝奏响《茉莉花》,演奏家“复刻”的诸葛亮、阮咸、伎乐天、韩湘子等人物跨越时空而来,器乐和鸣、古今辉映。

传承与创新,一直烙印于民族器乐的艺术基因里,也贯穿在中央民族乐团的发展历程中。中央民族乐团注重传承,也乐于拥抱新鲜事物,老团长席强等老前辈对民乐创新都有所尝试。大学毕业后,我就在团里工作,一步步成长起来,深受这种氛围的熏陶。我尝试过乐器的跨界组合,改造过可以站着弹的背负式琵琶,又受水晶小提琴启发推出水晶琵琶,但我从来没有停止向优秀的艺术传统学习、汲取营养。在福建学习南音琵琶时,我一度觉得技法简单,后来才恍然大悟,人家“比拼”的是慢而不是快,是内在的韵味。这是中华文化的独特之美,也是民乐的独特味道。

在古老的传统中,我们总能找到创新的密码。因为传统和创新从来不是割裂的,传统是创新的“根”,离开了传统,创新是浮的、空的。心中有创新的种子,脚下有传统的根,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为民乐觅“知音”,将互联网作为新的采风地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前些日子,我在乐团的艺术档案室重温中央民族乐团第一任团长李焕之在延安时期的美好回忆,了解他们当年如何从“小鲁艺”走向“大鲁艺”,向广大的人民群众虚心学习。

文艺工作者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为了让文艺作品更好地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文艺创作者要把自己的艺术追求与人民的文化需求统一起来,用心体察“人民之呼”,用好作品回报人民。

人民是文艺服务的对象,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具体的“人”,当然也包括如今的年轻人。在媒介和技术不断更迭的时代,文艺工作者需要深入生活、到人民中去,不仅仅限于田间地头,还可以是更广泛的“采访地”“调查地”。

网络游戏“王者荣耀”云缨主题音乐《赤焰之缨》上线,很多年轻人因此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40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