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中,龙与凤通常会被寄托美好、盛大的意境,龙与凤两大神兽同时出现,也寓意好事成双。正因如此,古人将一男一女的夫妻合葬时,常常会用龙凤合葬的形式。
图1
在近年来的一次考古发掘中,考古专家们却发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龙凤合葬墓,这座龙凤合葬墓位于四川成都的一处明代墓群遗址中,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大部分龙凤合葬墓是埋葬了一男一女,而考古专家们对遗体进行化验后却发现这座墓中埋葬的是两个五十多岁的大男人!
如果放在文化包容、思维开放的今天,两个大男人在一起倒也不是非常稀奇的事情,用了龙凤呈祥的图案也是可以被大众所接受,但是在等级森严、文化保守的古代,两个大男人合葬在龙凤墓的事情确实是十分少见的。
图2
实际上,墓中埋葬的两位男人的身份与常人不太一样,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讲,他们生前是属于太监行列的,其生活方式和人生发展轨迹也与当时的寻常百姓有很大不同。之所以两人会选择合葬在一起,背后是两段令人心酸的一生。
地铁施工中偶然发现的一处墓群
年8月的某一天,四川省成都市的地铁线路建设正在按计划有条不紊地推进,虽然夏季的炎热给施工人员带来了不小的麻烦,但是施工人员还是一丝不苟的进行着工作,从探测到排查,再到最后开挖,每一道工作程序都必不可少,为的是确保工程的安全性。
图3
就在施工人员在挖掘土层的时候,突然出现了一些机械挖不动的硬物,在清理的过程中,施工人员不仅挖出了石块,还有一些砖头、石板等建筑材料,发现这很有可能是一处具有考古意义的发现,于是联系考古队,让专业人员来进行进一步发掘。
考古人员接到联络后,很快就组织了一支考古队伍赶到现场,经过初步的判断后,考古人员认为这是一处地下墓穴式的建筑。根据以往的考古经验判断,一般墓葬遗址都会存有大量的陪葬品,通过研究陪葬品可以得出许多有价值的史料,因此考古人员对于这座偶然发现的遗址抱有很大的希望。
考古队伍紧接着就铺开了发掘工作,原本的地铁施工工地也变成了考古发掘现场,原本的挖掘机、铲车等大型机械也换成了更精密的考古设备,随着考古工作的一步步展开,更大的惊喜也在等待着考古工作者们。
图4
考古人员对这次发掘的成果抱有强烈的信心
考古队伍原本的计划是先将地下庭室的整个轮廓给发掘完毕,然后再针对室内的器物展开详细的发掘,但随着整个地下庭室的轮廓逐渐显现后,考古人员们又发现了这座庭室还连接着另一座更大的庭室。
于是紧接着便发掘向另一头发掘,刚发掘完却又发现一处新的庭室。考古队伍的心情更加激动了,这预示着此处遗址不是简单的一处建筑,而是一个规模相当大的建筑群。
最终,考古人员将所有建筑挨个挖掘完毕后,地下庭室的数量达到了惊人的十三座,再加上封闭的建筑结构和,考古人员断定这是一座规模相当大的地下墓穴群,每处墓室都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着,这也反映了下葬者生前的社会地位的高低,体现了古代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
图5
按照古代的规矩:“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如此讲究等级秩序的墓群一定是埋葬了古代士大夫阶层或者更高阶层的人物,如此一来,其出土的陪葬品等文物必然更加丰富,更加具有史料价值。
经过考古队领导的统筹安排后,考古工作人员们接下来的工作任务就是要一一打开每座墓室,对里面的埋葬品进行细致的发掘,争取还原其本来的面目。当考古人员们着手行动时,一个个映入眼帘的龙凤图案给了考古人员们又一个惊喜。
在唐代诗人的诗句中,常以东宫指代太子,以凤阁指代宰相,以龙楼指代天子,因此可以推断龙凤在那个时期常被借喻皇帝和宰相所代表的中枢权力,但是这座墓葬中龙凤图案却出现的很频繁,被大量用来作为装饰花纹印在石砖上,况且唐代皇帝的陵墓已经有史料明确记录不在成都境内,那么这座墓群更可能是其他朝代的。
图6
按照历史发展脉络判断,明清时期是历史上非常崇尚龙凤的时期,当时的人们十分崇尚真龙,以至于多处史料记载有“龙见”现象。
即当时有人宣称见到了真龙显灵,同时龙凤的形状也作为花纹成为了社会上非常流行的装饰。但是无论如何,如此精致繁多的龙凤花纹说明了墓群的规格不一般,一定有丰富的陪葬品。
实际的情况令人沮丧
考古人员们小心翼翼地对各个墓群展开了进一步的挖掘,发现了大量撬动、磕碰等破坏的痕迹。
图7
这是一个令人失望的信号,因为它证明了考古人员们并不是第一个来到这所墓群的人,之前另有其他人已经到来进行过发掘,而发掘古墓的人中,除了专业的考古队伍外,另一大可能就是盗墓者了。
比起考古队伍专业细致的发掘,盗墓者挖掘古墓是为了谋财获利,使用的手段也更为粗糙,他们不会过多地考虑墓葬的考古价值,更多的是一股脑的将值钱的东西带走,因此盗墓之后往往会剩下空洞的墓穴和破坏后的现场。
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深入进行,考古专家们发现盗墓留下的痕迹在方向上和力度上各不相同。有些痕迹是用锤子、撬棍等直截了当的工具造成的,有些痕迹是用砂石打磨、切割后造成的,甚至还有一些痕迹明显是钻机、电锯等现代电动设备留下的,盗墓者们留下的痕迹在时间线上也不相同。
图8
一个更令人沮丧的事实摆在考古人员面前,这所墓群在不同时期遭遇了多批盗墓者,最近的一批盗墓者甚至是使用了电动工具的现代人。
既然有不同时期的许多批盗墓者都曾对这座墓群下过手,那想必墓群中的陪葬物一定早被洗劫一空,事实确实入考古人员们所推测的一样,整座墓群虽然规模大,排列讲究,但墓室内部却是空无一物般的境地,没能发掘出有价值的文物。
但是考古工作是不能半途而废的,无论有没有文物出土,考古工作都要进行到完全复原遗址的真面目才算完成,因此考古人员们没有放弃,对墓群中剩下的墓室进行发掘。
图9
虽然大部分值钱的陪葬物被盗墓者盗取了,但如果在泥土中可以发现一些破碎的器皿、首饰等,也可以用来揭开古墓神秘的面纱,还原一段历史上真实发生的情况,正是抱着这样的考虑,考古人员们继续坚持者发掘工作。
八号墓穴传来喜讯
经过了长达半个月的挖掘,考古人员们终于将墓群的大部分墓室发掘完毕了,遗憾的是并没有发现多少有价值的文物,接下来将几个坍塌的墓室发掘完,这次考古工作也就接近尾声了。
在坍塌的墓室中,有一个相比其它墓室显得分外杂乱,考古人员详细察看后却惊奇地发现,这座墓室没有盗墓者留下的痕迹,只是墓室中各样物品都非常混乱的。
图10
考古人员查阅更多资料了解到,当地曾经发生过地震,地震带来的破坏使得墓室主体结构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坍塌,墓室的入口也遭到了破坏,而盗墓者们也没能成功的进入八号墓室。因此,八号墓室内的文物被保存了下来。
为了尽可能的保护墓室的完整性,工作人员商议后想出了合适的对策,将墓室上方的顶梁结构拆除,从上往下进入墓室。当上方的顶梁结构被移开后,工作人员发现八号墓室结构上与其它不同,这是一座典型的双人合葬墓室。
在古代,人们比较讲求家庭观念,许多家庭的夫妻如果有条件,一般都会倾向于夫妻合葬在一起。因此,这样的合葬墓在古人的丧葬安排中多有出现。
除了是合葬墓之外,考古人员还在墓室中发现了制作更加精良的龙凤图案被刻画在了显眼的位置,其装饰用料十分讲究,一般家庭难以承担这样的费用。
图11
因此,考古人员推断,这座合葬墓的主人就算不是皇家宗室,也一定是位高权重的人。
出土大量陶俑、玉器、爵等文物
考古队伍针对八号墓室展开了重点发掘,连续出土了各式各样的陶俑,多达二百多个,陶俑每个都是精致的人物模样,表情各不相同,足见其珍贵程度。
在古代严格的等级制度中,每个等级的人都应遵从每个等级相应的礼法,在使用墓葬规格时,也应该遵从自己所在等级的规格,不能僭越。使用陶俑陪葬是古代贵族们常用的做法,秦始皇去世后就有著名的“兵马俑”陪葬。
图12
这座墓室的陶俑从外观上看却与皇帝所用的文武百官模样的陶俑不同,他们虽然也都身着官服,但可以明显看出与正常的官员有不同,每个陶俑都没有胡子,这更加引起了考古专家们发现事情真相的兴趣。
考古专家们进一步挖掘其他文物,发现了许多表面镀金的银爵,爵是一种古老的祭祀器物,在商代和周代,爵是贵族常用的一种饮酒器皿,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更多的用瓷制的杯、碗代替了爵的作用,爵本身成为了一种尊贵的象征。
除了鎏金银爵外,其他祭祀用的玉器、青铜器等也相继被发现,这说明墓室的主人是按照严格的礼仪祭祀的制度来下葬的,每件陪葬品都是极其讲究,符合礼仪的,而且在用料上也是丝毫不含糊。
图13
文物发掘完毕后,考古人员们的目光投向了棺材里静静躺着的尸体,虽然已经发霉,但依然能通过化验来得出有价值的信息,而最终的结果却让大家大吃一惊。
两具尸体均被确认为男性
专业检测机构给出的检测结果显示,两具尸体都是五十岁以上的男性。
这让考古队伍十分惊讶,因为在古代,生则同寝死则同穴的习俗只有针对夫妻合葬的记载,并没有兄弟合葬的习俗,其他亲属也更不会和葬在一起。
而且,我国至今也没有同性结婚的先例,在文化保守的古代,两个男人结婚更是不可能的事情,再加上从出土的陪葬品来看,两人必然是身世显赫的达官贵人,他们的丧葬安排也必然要考虑社会影响,不会随意安排。
这个疑团困扰着考古专家们,很快便在考古学者们之间传开,四川省文物研究所对此事十分积极,派出了一支专家组成的队伍,前往实地考察。
图14
专家们到达后很快就着手工作,根据以往的工作经验,如此规格的葬礼很有可能会在史料中有相应的记载。于是他们决定将考古的范围扩大,查阅整个成都的历史资料,搞清楚是埋葬的是哪位人物。
专家们根据出土文物的样式和工艺,大致推断古墓应该是明代时期的,继而查阅了大量明朝时期成都地方的相关史料,终于发现了可靠的线索,推测这座古墓极有可能跟明朝的蜀王有关。
为了验证猜想,专家们在墓群的四周开始了勘测工作,发现了城墙、河道的遗址,根据史料中记载的方位,推测出这里应该属于明朝蜀王的宫邸,那么,八号墓室的主人会不会与明朝蜀王有关呢?
经过了浩如烟海的史料检索后,专家们得到了更多关于古墓群的信息,这里曾经属于明朝蜀王宫邸的后花园,名为摩诃池。而明朝蜀王的后花园还会定期对百姓开放,有现在的公共场所的性质,这就说明,当地生活的百姓很可能记有关于摩诃池的回忆。
图15
果然,当地的乡亲为专家们提供了线索,这里曾在很久之前被当地人称为“公公坟”,这给了专家们很大的启发,再一联想墓群中出土的陶俑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没有胡子。
古人讲求蓄发留胡,以此表现对父母的孝敬,而太监群体则因为一些物理上的原因,身体的雄性激素分泌很少,因此长不出胡子,所以古代的宦官大都是没有胡子的形象,八号墓室出土的陶俑就是宦官像。
除了知道墓主的宦官身份外,专家们还通过史料记载查到了两位宦官的名字:魏玉和阮英,至于两位宦官为何会选择合葬在一起,背后有一段令人心酸的故事。
图16
两名穷苦少年被迫流落异地他乡
魏玉和阮英都出身于明代陕西潼州的贫苦农民家庭。父母为了养活子女已经是非常辛苦,明成化十四年(公元年),潼州大旱,农作物颗粒无收。当时天下也不太平,广西、四川发生地震,黄河决堤威胁开封,四川境内苗民起义,辽东发生骚乱。
明朝廷对潼州的赈济也做得不到位,这让潼州百姓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
魏玉和阮英的父母知道自己已经无力抚养子女长大,于是只能将儿子送到宫中当内侍,以求能够活下。
子女一旦被送到宫中,父母就再难与其相见了,从小失去和父母联系的魏玉和阮英就渐渐走到一起,成为了要好的朋友,再加上两人都来自潼州,有相似的经历,也多了一份同病相怜的感情。
正是因为两人的关系要好,从某种程度上已经上升到了亲情,因此才会出现合葬在一起的情况,太监本是无根之人,死后合葬在一起也容易取得理解。
图17
但为何两人没有被葬在北京周边,而是葬在了相距甚远的成都东部呢?
这与明朝的历史有关,明朝中后期朝政荒废,皇帝与大臣们的关系十分紧张,但皇帝想要施政办事却离不开具体的经办人,这样太监群体就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大臣们的作用,成为了专门为皇帝服务的团体,就连军队出征,都有皇帝委派的监军太监跟随。
明朝另外一项制度就是藩王制度,明洪武皇帝朱元璋布衣出身,为了解决温饱问题曾入寺庙当和尚,家族没有势力,当了皇帝后,为了稳固统治便派遣自己的儿子们到全国各地当藩王,以此拱卫中央。
可是洪武帝朱元璋没有料到的是,自己死后,被分封为藩王的儿子们就开始行为不端了,为了防止地方藩王威胁中央权威,明永乐皇帝朱棣就开创了派遣太监到各地藩王宫中,监视藩王一举一动的制度。
图18
魏玉和阮英就是被选派到四川,监督蜀王的太监,这两个陕西贫苦农民家的儿子就这样又从北京来到了成都,但是两人并不像影视剧里的太监那样祸乱一方,而是和蜀王相处的十分融洽,帮助蜀王修建了很多公路、水利等基础设施,也算得上是造福一方百姓了。
魏玉和阮英虽然得到了皇帝的重用,但本质上离不开太监的身份,死后无子女的他们只能将一辈子的巨额积蓄以豪华墓葬的形式带走,两个共同走过多年的好友最后打破了世俗的限制,选择了合葬在一起。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1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