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朝并不受到广泛欢迎,主要是因为该朝代是司马懿家族篡夺了曹魏的统治地位,并引发了“八王之乱”,直接导致了南北朝的对峙局面,给中原百姓带来了沉重的战乱之苦,使得当时的汉族社会陷入了史上最为危机的时刻。在治国方面,各种思想流派都曾进行尝试:秦朝完全依托法家思想夺取天下,进行统治;汉朝早期融合了道家与法家思想;而到了汉朝宣帝时期,则采用了儒家与法家的结合,即所谓的王霸之道,这种模式成为了后来王朝的主流治理方式。那么,晋朝又是以何种方式来治理国家呢?可以说,老庄思想在晋朝从魏国末期一直延续至晋朝,绝对是一种主流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在封建帝制的几千年历史中独一无二,因此也产生了许多让我们至今难以理解的人物。晋朝的高层官员,尽管家境非常富裕,却表现出了极度吝啬对财物的珍惜,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按照常理,这样珍爱财物的官员本应极易陷入贪腐之中,并且剥削百姓,然而事实上,无论是在治理天下还是在地方治理上,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方式,深受百姓好评,而且并不贪腐。这在今天看来似乎从逻辑上讲不通,但他们却的确做到了。我们逐个来看一下和峤、王戎、王导、陶侃。和峤是夏侯玄的外甥,他的祖父和洽在任高官时,去世后把家财全部散尽,受到了好评。也许是受了祖父这种行为的影响,和峤从小就经受了不少苦难。和峤担任官职时,家境已经非常富裕,与他的祖父不同的是,他对金钱看得极重,这种过分珍惜财富的习性闻名全国,甚至晋武帝司马炎也知道,并称其为“金钱迷”。当时有一位叫王济的官员擅长相马术,和峤对他也颇为喜爱,而和峤却十分苛求财富,经常被人说成“济迷恋马,峤迷恋金”。举个例子,他家有一棵结出丰硕果实的李子树,却极为吝啬不舍给别人品尝。
有一次,司马昭的女婿王济向他索要一些李子,可他毫不留情。最后晋武帝司马炎亲自出面才俯就给了他十几颗。王济也算得上是个名士,精通《易经》、《老子》、《庄子》等经典,看到和峤如此吝啬,便萌生了一个计策。他趁着和峤在朝廷值班时,带着一群喜欢吃李子的朋友,大摇大摆地闯入和峤家中,将他的李子尽情享用一空,更甚的是,把他的李子树给砍伐了。这一幕是不是有点像孙悟空偷食人参果的情节呢?——摘自《晋书列传·第四章》。鉴于您所提供的文章中包含了大量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描述,我将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改写,并保持原文段落结构不变。下面是我对原文进行重新表达的版本:当他事情办完后,派人拉了一车李子树,当然是从峤园里的李子树送到值班处。然后他问,我家的李子树怎么样了?从峤当然知道这是自家园子的,看完之后只是微微一笑,并没有发怒。
第二个小气的人叫王戎。王戎是魏晋时期最著名的“竹林七贤”成员之一,“竹林七贤”以嵇康为首领,其他成员还包括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和阮咸。嵇康后来被司马昭杀害了,至于嵇康为何被杀,具体原因可参阅《广陵散》中揭示的秘密,即竹林七贤之嵇康被杀的致命一击。王戎出身琅琊王氏,这是一个庞大的家族。王戎有多小气呢?他的女儿嫁给了“河东裴氏”的裴頠,裴頠一次家庭陷入经济危机,让妻子向王戎借了几万钱。这本来是很正常的事情,岳父帮助女婿也是应该的。但自从女婿借了钱之后,每次女儿回家,王戎都没有好脸色给女儿看。直到女儿还清了钱,他才又对她态度和蔼起来。他侄儿结婚,他送了一件单衣,结果结婚后又想方设法要回来。王戎家里经济很紧张吗?并非如此。日积月累,囤积财富,不知满足的极限,时刻计算着自己的财富,这难道不是典型的守财奴行为吗?
琅琊王氏还有一个人叫王导,他的侄子是王羲之。王导是一位书法家,尽管名气不及他的侄子。王导长期居高位于东晋朝廷,“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这句话就是王导说的。王导也非常吝啬。《世说新语》中记录了他的一则故事。家里有很多水果,王导也不与家中其他人分享。有一天,家仆告诉他,仓库里的水果都烂了。王导说:“那就把这个扔掉吧。”这本来是很正常的反应,关键在于接下来的一句话:“慎不可令大郎知。”不要让家里的大公子知道,此言一出,谁知道王悦听到这句话会做何感想呢?王导其实很喜欢王悦,但遗憾的是,王悦二十岁那年就过世了。王悦去世后,王导每天上班的路上都会哭泣。陶侃据说是陶渊明的祖先,他在唐德宗时期被列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之一,这是后人对他地位的评价。庾亮在苏峻之乱时前往拜访太尉苏峻,作为主人,自然需要款待客人。
你猜他招待当朝太尉的食物是什么?是薤头,一种野蒜、野韭。这样的招待似乎有些朴素了吧。但是庾亮并没有因此生气,反而顺手留下了薤白。陶侃问他这是为何,庾亮答道:“我要带回家中去种。”听完后,陶侃大为赞叹。陶侃家境贫寒吗?其实并不贫穷。他有数十个媵妾,家中更有千余名家僮,珍奇宝货更是富甲一方——摘自《晋书列传·第三十六章》。从现代人的观点来看,和峤、王戎、王导、陶侃这四位官员的吝啬程度似乎有些过分,恐怕很少有人愿意与他们交往。他们身居高位,比如和峤最终官至中书令,王戎官至司徒,而王导更是功不可没,东晋如果没有他或许就不复存在。陶侃最终官至侍中、太尉、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诸军事。这些都是仕途上的巅峰。在如此高位,他们会贪财吗?其实,想要贪财是很容易的。
陶侃曾管理过渔业,有一次单位发放了一坛腌鱼,他带回家孝敬母亲,结果母亲却因此训斥他,称那是官府的物品,怎么可以带回家呢?陶侃在退休前,一切清清白白。他返回长沙,将军需物、器械、牛马、舟船,都有清单,封存库房,亲自管理钥匙交给王愆期,然后登上船,这成为朝野传颂的佳话——摘自《晋书列传·第三十六章》。王戎镇守荆州,南郡太守刘肇用五十端筒中的细布贿赂他,但他都没有接受。他们的才干更是不言而喻,每个人的才能都非常出色,都有力挽狂澜的能力。比如王导和陶侃挽救了东晋于危难之中,和峤曾力劝司马炎更换太子。更巧合的是,除了和峤之外,其他三人都与荆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陶侃治理的荆州,被称之为“路不拾遗”,王戎跟随西晋灭吴,之后管理荆州,很快就赢得了当地人民的心,受到了肯定和称赞。他们的品行没有任何瑕疵,不畏强权,正直无私。
比如和峤不满荀勖的专权,故意坐专车与之抗衡。旧监令共车入朝,时荀勖为监,峤鄙勖为人,以意气加之,每同乘,高抗专车而坐。乃使监令异车,自峤始也——摘自《晋书·列传·第十五章》。而且王戎和和峤都特别孝顺,刘毅称赞他们:“和峤活着就孝顺,王戎去世也孝顺。王导的墓礼规格不亚于霍光和司马孚,他被誉为东晋中兴名臣之最,甚至皇帝亲自为他举哀。这种高规格待遇显然是对他们正直的一种回应。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和峤、王戎、王导出身于世家,接受的家庭教育都是绝对一流且严格的,这是一种传承式的教育。陶侃能够取得成功也并非偶然,从他母亲对他的教育也可见一斑。除了家庭教育,魏晋时期的风评也非常重要,如果一个人贪污,名声就会毁于一旦。在魏晋时期,有才华,有声望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有才华、有财富最重要。
名士一旦贪财就失去了名士的资格。这种舆论监督早在三国时期就开始了,《三国有一群官员清廉到令人叹为观止》有所介绍。除了有才华,有一些怪异的行为往往会显示你的独特性,比如嵇康爱打铁。因此,吝啬成性也是一种特立独行的标志,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他们的成就。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8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