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对明成祖说你灭我九族,何不灭十族?明成祖听到怒极反笑,说,好,我成全你,就灭你十族,于是一些跟他八竿子打不着的老师同学也遭了殃。朱棣还杀过一个叫解缙的才子,做过大学士的然后说话和方孝孺一样冒犯被朱棣关进了死牢,一关数年,直到有一天晚上朱棣无意间翻到了解缙的名字,就问旁边的锦衣卫统领,说这个人还在呐?言下之意以为他早就死了呢?早没死,现在死也不迟,就这一问,统领会意,提着坛酒去牢里看解缙,跟他谈心,说皇上看了你的名单了,马上就要把你给放出来了,解缙也高兴了,跟这个貌似知心的大哥喝了很多醉了,然后大哥把他衣服扒光拖到雪地里冻死了,这样喝了酒身子暖暖的死去可能也没有太大痛苦吧?我们还可以试想到统领不着痕迹的说出昨晚天牢里冻死了一个人,成祖似发出声音又没有声音一样的唔了一下,一条人命就悄无声息的终结了。朱棣是什么人,是以臣子之身靖难夺得正统的,本身就是充满着大杀伐是非,一个书生文人的命在他眼里又算的了什么呢。
曹操也曾杀过几个书生。有个叫孔融的,就是那个让梨的孔融,因为一些事汉不事曹的小意见,被曹操记恨了,于是拿孔融说过的孩子和母亲没关系,好比一个事物从器具里掉出来,和器具本身没关系的这种言论去说他不孝。一个最讲伦理道德的人最后却以不孝被治罪,可能是曹操的黑色幽默,好比朱元璋把一个洁癖的文官扔到茅坑里溺死,这也是一种杀人诛心。孔融是不孝了,他的女儿却很聪明,那时士兵过来杀人抄家,有人叫小女孩逃,小女孩不动,像个大人似的叹了一口气,说出了那个千古名句“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似乎以一种极其冷漠的现实的态度看到了自己的出路,是悲观主义,却又无比现实。那些家丁仆妇之类的可能觉得这小孩莫不是傻了坐地等死吧?也许逃也可能逃了吧?不过也说不准,当然如果是我也就吓跑了!不知道这是一种精确的预言还是读书读昏了头。其实有很多书生上了劲儿就要寻死的,古希腊苏格拉底他的学生给他挖了洞他也不走说就要献身于真理,谭嗣同家里给他打理了关系让他去日本逃难他不走他说自古变革就没有不流血的,我谭嗣同要做第一个。可见,劝不动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杀身成仁,负帝跳海的,你能劝的回来么?
曹操还是比较爱才的,当初看到谋士许攸来投,鞋子都顾不得穿,光脚去迎,比之刘备三顾茅庐也不遑多让,就这么一个爱才之人,用完了,待他骂自己时,许褚竟把他头砍了。曹操本身也是文学家,诗人,青梅煮酒论英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他是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恢宏大气铸成了建安风骨,可谓头面人物。就这样的人,过了两千年再读他的诗词,依旧体会到这种情感,是一种超越时间空间的情感的共鸣,这同时也是文学的伟大之处。那他既是政治家又是文学家,对于文人也是一脉。曾经有个叫祢衡的才子,说话比较狂,大概也说过自己占天下才学九斗,谁谁占半斗,剩下所有读书人占半斗之类的话,他骂人,顶撞的厉害,曹操不高兴但没杀他,让他去刘表那里,刘表又让他到江夏太守黄祖那里,这黄祖是一介武夫,哪里忍得了这小子大放厥词,一剑封喉,祢才子死时才二十六岁。其实我想当初曹操让他走时就知道自己能忍的了这个人的谩骂别人未必忍的了,但这就不是自己能管的了的了……历史再一次铁律般的体现出过刚易折的这个道理,然而也许古代才子就是这样放荡不羁的。最后一个是被司马昭杀掉的嵇康,他就很狂的,他不装疯不卖傻,也极其看不起朋友山涛的内敛,他喜欢打铁,写完了文章就打铁,打着打着就打到了要谋反的司马家的心窝窝里,于是要杀他。他被抓起来时,对儿子说,你去投奔你山涛叔叔,他可以保你。这时两人虽然关系已经决裂,但嵇康知道山涛一定会接纳自己的儿子,他还教儿子不要学自己,到头来不免一死,你山叔叔那样遁世避祸才是对的。后来果然山涛把这个儿子养大了,两人虽然三观不合,情分却依旧保持着,这也是一种君子之交。而嵇康对于自己的行为和可能导致的结局很清楚,也知道山涛这么做的好处,他原来也可以避祸的吧?可能是他的个性使得他不能屈抑自我,所以放浪形骸,不过一死么,于是就死了。而同样放浪,他的另一个竹林里的朋友阮籍靠着喝酒装疯卖傻逃过一劫,据说司马昭还专门去看他,结果阮耍起了酒疯,免不了吐了大人物一身,至此也被鄙夷了,一个烂醉的酒蒙子有什么出息反对呢?这和千百年后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倒也相差不太多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