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的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j/三国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向来都是以武功而闻名,那么在文学成就上到底有多高的水平呢?期间出了多少为后世传诵的文人?下面我们来具体盘点一下,排名不分先后。一: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和文学家,其武功方面的成就是统一了我国北方,为其子曹丕建立魏国打下基础,这里我不细说,主要讲讲他在文学上的建树。曹操传世的名篇有《蒿里行》、《苦寒行》、《步出夏门行》、《短歌行》等。其中《短歌行》的主题思想是抒发他求贤若渴的心情,愿广纳人才,共同成就大业,整篇内容展现出作者虚怀若谷,气度宽广,志存高远的人物性格。二:曹丕,曹操之子,三国时期杰出的诗人,擅长五言诗和七言诗。其代表作为《燕歌行》,后世给予了它很高的评价。在散文方面,曹丕流传下来的有一百七十多篇,其中不乏上乘之作,被裴松之誉为“美辞”之文,行情风格浓厚,情真语切,出动人心,涉及的题材面也很广。曹丕的赋作品受到其诗歌笔法的影响,有诗体之赋的特点,具有明显的标志性意义。图片来源于网络三:曹植,曹操之子,曹丕之弟,字子建。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对他的评价“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虽然形容夸张,但也从侧面体现曹植才气过人。文学批评家钟嵘称赞其“骨气奇高,辞彩华茂,请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并在《诗品》中把他列为品第最高的诗人。而最为世人所熟悉的,当是他七步成诗的故事,相传曹丕曾经为难曹植,要他七步之内完成一首诗,否则将对他治罪,曹植便一气呵成:“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一说:“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四:建安七子,建安年间的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徐干、阮瑀、王粲、应玚、刘桢。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做出过一定的贡献,建安七子与曹氏三父子一度被认为是汉末三国时期文学成就的代表人物。五:嵇康,字叔夜。三国时期曹魏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他自幼聪颖,博览群书,娶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官拜郎中,调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嵇康为“竹林七贤”之一,著有《养生论》、《嵇康集》等。图片来源于网络六:杨修,字德祖,东汉末年文学家,著有大量诗、辞、表、赋、颂、碑、赞、记,流传于世的只有数篇,其中有《答临淄侯笺》、《节游赋》、《神女赋》、《孔雀赋》等。杨修善猜曹操的心思,为曹操所忌讳,后来被曹操所杀。七: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国著名军事家、思想家、政治家、发明家和文学家。诸葛亮传世的著名文学作品主要包括我们所熟悉的《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文天祥评价《出师表》:“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陆游:“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杜甫:“三顾茅庐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表言辞恳切,规劝后主开张圣听,亲贤臣,远小人。《诫子书》是一篇充满智慧的佳篇名作,寥寥数语却字字珠玑,句句经典。“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八:郤正,字令先,三国时期学者、官员,少好学,广读古籍,善写文章。陈寿:“郤正文辞灿烂,有张、蔡之风,加其行止,君子有取焉。”九:陈寿,字承祚,三国时期西晋著名史学家,主要著作为《三国志》,《三国志》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断代史,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计六十五卷。史学界把《三国志》和《史记》、《汉书》、《后汉书》合称前四史,视为纪传体史学名著。陈寿塑像三国时期是一个群星璀璨的年代,各个领域人才辈出,那么在文学领域,你还知道哪些人呢?欢迎各位读者补充。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7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