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阮优势 >> 正文 >> 正文

沂蒙小调久唱不衰的原因,你知道多少

来源:阮 时间:2022/10/28

近日,又听朱之文唱的《沂蒙山小调》,那婉转悠扬的曲调,从大衣哥这位粗犷汉子的嘴里唱出来,也能让人荡气回肠。似一股清流,又把人的思绪拉回到沂蒙山区。我们很多人是听着沂蒙小调和沂蒙故事长大的,因此沂蒙的精神食粮曾滋养了我们,这常让我们对沂蒙心生敬仰。

沂蒙山区的面积很大,自兰陵县县城往北,便是连绵的山区,山不是很高,好多山头上长有奇形怪状的崮,因此以崮为名的山也不少,每个崮的背后又都有其优美的传说故事。

沂蒙小调为何能久唱不衰?除了沂蒙吸引人的山水之外,还融入了沂蒙故事与精神。

由于山区不利于机械化部队展开,自抗战时期,八路军就开始活跃在沂蒙山区,到解放战争时期,这里又是华东野战军的娘家,我军重要的后方基地。

战争时期,沂蒙红嫂为了救助病危吃不下去饭的伤员,毫不犹豫地献出自己的乳汁;为了能让伤员早日康复,她们甚至会杀了自家里的鸡,来熬制鸡汤。

在乡村里生活过的人都知道,鸡对于乡民的生活有多重要。农耕时代的生活困难,在四十年前,鸡蛋仍是乡人的重要营养来源,家里的孩童要靠来长身子。过日子离不了柴米油盐酱醋,攒下了鸡蛋,用它能换来油盐酱醋等生活用品。在困难的时代里,有人曾把鸡比作是家里的银行,鸡蛋便是利息,这是毫不夸张的。为了救治伤员,沂蒙人能献出对他们来讲很重要的鸡,省下自己口中的食粮去给别人,这种精神当然是难能可贵的。

费县的白石屋村,三面环山,形成一个“簸箕”状的山坳,村子坐落在北山坡上,独特的地理环境,让这里极为隐蔽,千百年来极少与外界交往。年,在这幽静的环境里,一批八路军的年轻人给这里带来了欢笑,也带来了外界的新思潮与希望,山村沸腾。

同在这一年,抗战也开始进入到最困难的时期,当地的反动势力“黄沙会”散布谣言,阻挠群众参军。抗日军民在进行武装斗争的同时,也积极地进行反击宣传。6月,文工团员阮若珊在一间民房里写出了沂蒙小调的歌词,李林以山东逃荒到东北人要饭的调子为基调谱曲。在一次庆功会上,阮若琳唱上这首歌后,群众情绪激愤,当场就有多人报名参军。最初这首歌曲的名字是《反对黄沙会》,还不叫沂蒙小调。

到了8月中旬,随着形势的变化,李林和阮若珊对《反对黄沙会》进行了重大修改,在保留前两段歌词的基础上,将反对黄沙会被改为了抗日内容,同时歌名更改为《沂蒙小调》,汇编入《垛庄战斗组歌》之中。

后来,《沂蒙小调》又几经修改,不断完善,一度融入过临沂人的忠孝仁义、舍生取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内容。可见,有生命力的歌曲也是要不断成长的。

随着战争的结束,进入到和平建设年代。最终,沂蒙小调也变成了描绘和平时期自然景象的歌曲,青山绿水好风光,高梁红了稻花香,万担谷子堆满仓。这也说明,战争是让人痛恨的,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才是生活的主旋律,是人们永远的愿望。

到了今天,和外界相比,沂蒙山区的生活还是比较艰难的,时常要受到干旱的困绕。既使那里的生活不怎么富有,人们仍保持着质朴的本份,这点在乡间常能让人感觉到。老司机们到沂蒙时,会找乡间的饭馆去吃饭,因为那里的牛羊肉等菜是论斤交易的,价钱也便宜。想要多少肉,老板先给你称好,然后当面加工,绝不像在城里的大饭店吃饭,花了好多钱,饭量大的人还吃不饱。

从沂蒙小调的演化历史来看,它不论怎样变化,在沂蒙小调里始终带有朴素自然的乡土气息,歌曲背后有质朴的民风作为支撑。越是在商业社会,人们越觉得质朴的宝贵,会寻找能滋润心灵的清流,这也是沂蒙小调能久唱不衰的一个原因。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2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