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节内容回顾:为争取获得观看天王“凤诏”热闹的机会,蒲府的女眷和丫环联起手来,怂恿蒲坚去向祖父蒲洪陈情。
◆本节内容简介:介绍曹操当年筑“三台”和建安文学兴起的基本情况,通过石虎的视角,分析“三台”的主要功能作用,以及石虎在此发布“凤诏”跟建安文学之间存在的某种联系。
★故事发生时间:年八月。地点:邺城。
大赵天王又要颁发“凤诏”的消息一传开,人们便把目光投向了邺城“三台”,估计这次还是要去那里看热闹。理由很简单,“三台”自曹魏以来,就成了这座城市的象征,当今天王对它也是情有独钟,此前的“凤诏”,多半是在其中的铜雀台上发布。
石虎之所以弄出“凤诏”的花样来,确实跟曹操和他修筑的邺城“三台”有关。
建安十五年(年)冬天,曹操下令在邺城西门金明门的北面,以西城墙为基筑起一座高台。建安十七年春天,这座高十丈、上面建有屋宇一百多间的高台竣工,被命名为铜雀台(一名铜爵台)。建安十八年和十九年,又在距铜雀台南北两侧各六十步的城墙上,筑起了二座高台,分别命名为金虎台、冰井台。它们比主台铜雀台要低二丈,但所建屋宇数量相当,并以阁道与铜雀台相通。这两条悬空的阁道类似浮桥,用金屈戌固定在台体上,一旦将屈戌拔掉,“三台”之间就悬绝不通。冰井台的得名,是因为上面有一口藏冰的井。
曹操当年为何要筑此三台,他本人没有留下解释说明,后世则有诸多的猜测,比较一致的说法,是为了满足他游乐的需要。确实,当铜雀台大功告成时,曹操就率领他的儿子和属官登台,并令大家当场吟诗作赋,曹丕和曹植哥俩写出了《登台赋》。在此后的岁月中,这里经常成为曹氏父子与邺下文人宴饮游乐、洒笔酣歌的场所,在被后世奉为建安文学经典之作的诗文名篇当中,有一部分是从这里横空问世的。
“建安”是汉献帝刘协的年号,起自公元年,止于年。建安元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将刘协迎迁至许昌,这位东汉最后一任皇帝从此沦为傀儡,曹操则成为中国北方的实际统治者。对于东汉王朝来说,“建安”二字意味着屈辱和末日的到来,但就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而言,它却是一座里程碑。
这一时期,除了曹操和曹丕、曹植父子,其他诸如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祯等人,在诗、赋、散文的创作上也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们共同打造了建安时期文学的繁荣。后世将其单独作为一个文学派别,称之为“建安文学”,将曹操父子三人合称为“三曹”,把孔融等七人称为“建安七子”。
作为建安文学的领军人物,曹操以汉相魏王之尊,让文学摆脱了两汉以来对经学的依附,地位大大提高。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登高必赋,创作的诗歌均为乐府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广为传唱。他又是改造文章的大师,率先打破当时流行的骈体文格式,用清峻、通脱的风格来作文章。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的作品往往缘事而发,别出新意,反映现实,语言质朴,直达胸怀,树一代新风。
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邺下文人集团,能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跃然而起,独树一帜,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谓天时、地利、人和俱备。
两汉独尊儒术,以经学取士,文学被视为经学章句之学的附庸。东汉末王权的衰落,给了文学出头的机会。与此同时,面对“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分裂动乱局面,“染乎世情、系乎时序”的文学创作,又激发了人们“伤时悯乱”的思想感情和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建安文人的作品因此具有一种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被后人誉为“建安风骨”。这是天时。
随着曹操统一北方,邺城作为其统治中心日益安定繁华,为文化发展提供了土壤。“外定武功,内兴文学”,这既是后人对曹操作出的评价,也确为他当日的践行。他把兴文学作为一件大事,除孔融等个别持不同政见者外,对邺下文人做到了“用其才智,赏其文学”。作为继任领袖,曹丕更是将文章提到了“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高度。这是地利。
曹操父子对文人学士以礼相待,有时甚至“行则连舆,止则接席”。邺下文人之间相处得也比较和谐,彼此呼应,相互切磋。后人总结说,正是由于曹氏父子“体貌英逸”,方有建安时代的“俊才云蒸”。这是人和。
对于曹操这位邺城的前主人,后赵开国之君石勒给出的评价很低。
建平三年(年)正月,石勒在襄国大飨群臣,席间他问大臣徐光:“在开创基业的君王中,朕可以跟哪位比试一下呢?”徐光回答说:“陛下的神武谋略超越了汉高祖,雄艺卓荦超过了魏武帝,自三王以来无人可比,只是仅次于轩辕黄帝吧!”
面对这顶送上来的高帽子,石勒却笑着说:“人得有自知之明!你说的太过分。朕若是遇见了汉高祖,就应当北面事之,然后再去跟韩信、彭越等人争功;要是碰上了后汉光武帝,就会跟他并驾齐驱、逐鹿中原,看看鹿死谁手。大丈夫行事要磊磊落落,如日月皎然,不可效仿曹操、司马懿欺负人家孤儿寡妇,以狐媚取天下!”
石虎对曹操的看法,则跟他叔叔完全不同。首先,单凭他的天王大位正是强取豪夺而来这一项,他就不能赞同他叔叔的观点。在他看来,能把自己心中想做的事情办成,那就是能耐。他对曹操的认知,就是从“三台”开始的。
那一年,他奉命接替“八骑”之一的桃豹镇守邺城。当时这一带的形势尚未完全稳定,需要找个绝对安全的地方安顿家小,他看中了“三台”这块地方。
作为掌控河北的军事重镇,邺城攻防的重点,历来是南面的中原方向和西面的河东及关中方向。南面有黄河这道天然屏障,对防守十分有利。西面虽有绵延千里的太行山,但山间有多处由河流切割而成的峡谷隘口,它们都成为由山西高地通往山东平原的孔道,再加上邺城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因此城西方向既有险可据,也存在武备上的隐患,而西北城墙恰恰为护卫王宫的屏障。
石虎据此作出判断,曹操当年修筑“三台”,当是为了加强城西的防守。他对这一创意十分认同,从中看出曹操确实知兵能战,外定武功并非全靠投机取巧。他镇邺的时间不长,没过多久,叔叔就把自己的儿子石弘派过来了。
石弘在奉命重修“三台”时,将石虎先前所盖的房舍拆毁,此举引起了石虎的极大不满。夺位迁都后,他决定在邺城的营建上要全面压倒曹操,下令在夯土版筑的城墙外面铺上一层砖,在城墙上每百步新建一座城楼,把石弘在铜雀台上的营建悉数拆除,先将台高增加二丈,再新建殿舍。又将一对金凤凰安置到金虎台上,将其更名金凤台。
有关曹操筑“三台”的目的,如今在邺下坊间有一个流传,说他只是为了在此跟自己的女人寻欢作乐。这个说法也传到了石虎的耳朵中,但他对此不屑一顾。在他看来,这纯属那些庶民小人为给自己找乐子编造出来的。
对于曹操昔日在邺城大兴文学之举,石虎心里也很羡慕,无奈他唯有一身蛮力气,于文章之事,实在一窍不通,只得另辟蹊径,想出了“凤诏”的新花样。
上节:前秦风云:7、血雨腥风︳第一节:蒲府女人都在惦记看热闹的事情
下节:后赵天王“凤诏”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6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