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氏源远流长,阮姓在现在中国姓氏中排位,人口大约96万人,分布上以浙江、福建、山东、湖北4省最为集中,占全国阮姓人口的一半以上。最新数据显示,阮姓人人口在广东《百家姓》人口数量是15.1万人,在广东百家姓中排名第89位,跻身前名以内。
阮姓人入粤,大概始于南宋初年,罗贵组织33姓97人的南雄珠玑巷人南迁团队中,就有一个叫阮可容的成员。在南宋存在的余年间,南雄珠玑巷人曾出现过多批南迁现象,亦有阮姓人参与其中。故阮姓人在今珠江三角洲地区有较为广泛的分布。南宋末年阮姓开始入居今清远市域的清城区,现发展到1.39万人,占全市阮姓总人口的56%以上,次为英德(人)和清新(2人),其他县域甚少。
在英德现居阮氏族群中,波罗镇阮氏成为盛族。该支阮氏于明代从广府番禺迁来,始居石牯塘大塘村,后转居波罗,传承20余代,族属散布今波罗村的高坳、麻竹花(音Wà),建棠村的水坑头、割菜塘、三台江、?心,太平坪村的陆洞、阮屋(鹤仔山)等自然村,超人,成为波罗镇的第一大姓氏。听我伯父口口相传这个分支的字辈是这样的“上日华啟(启)伯,久光奇瑞天(添)。满朝列金玉,别定占周南”。因我没有找到族谱参考,所以也不知道我们这一支字辈每一个字的正确的写法。一开始是去到波罗的高坳,然后因为各种原因播迁到了太平坪的鹤仔山(阮屋),接着继续往韶关方向走,到达了现东风村仙人塘水库边上定居下来,年由于执行“农业学大寨”政策,建水库修水渠蓄水以灌溉农田,所以我们这一支鹤仔山阮屋分出阮姓先人响应国家号召,转迁到了南坣(bó)洞的南一(地图误为:蓝一),当时到这个地方只有7户人家27个人,发展到今天已有近人。现在整个波罗镇阮姓人口大约人左右,是当地比较庞大的一个姓氏。
清城、清新和英德波罗阮氏族支构成清远阮姓人口的主体,它们都是当地有影响的姓氏,但以入迁历史而论,它们都属清远阮氏族群中的后来者。最早入居今清远市域的是连山吉田阮氏,这支阮氏人口虽然不多(不到人),但资格很老,入迁于南宋嘉定十二年(),来自江苏南京,开基祖叫阮之华。迁徙原因不详。英德黄花本是清远阮氏的重要发祥地,但不知何故,现无阮姓人居住,只存阮姓人留在那儿的遗迹,仅有3间宗祠、一口鱼塘和数座古坟。据朝珊公的墓志铭载,其裔孙的去向是:一徙阳山、二去清远、三往南海、四赴广西。阳山现有阮姓人,主要分布在阳城、小江、岭背、青莲等地,当为其后矞。今英西浛洸鱼咀村有多阮姓人,据传由顺德勒流迁来,是否经由英德黄花转迁,尚待查考。
阮氏的来源和历史:阮姓的来源有三个:一是以国名为姓氏,如商周诸侯国之阮国;二是源于地名,如秦朝时的九阮郡;三是改姓,如东晋末期有石姓人改姓阮。阮姓发源于甘肃泾川,在周代到秦这一历史时期内,逐渐向陕西、河南、山东、山西、河北等地播迁。南北朝时,阮姓逐渐在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地落籍,并有阮姓进入越南。永嘉之乱后,阮姓避难南迁,到达今江苏、浙江,也有一支阮姓远徙于广西合浦。明初,山西阮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湖北等地。明中叶后,有渡海赴台湾者。
阮氏之得姓,始于甘肃之阮国,是皋陶氏之后。阮氏历史上也有不少名人,例如阮瑀(文学家)、阮籍(诗人)、阮咸(文学家)、阮孝绪(目录学家)、阮枞江(将军)、阮元(思想家)、阮啸仙(无产阶级革命家)、阮玲玉(演员)等。南宋时阮氏出了阮姓历史上唯一状元——阮登炳。此外,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里也有阮姓英雄,分别是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三兄弟。他们是梁山泊旁边石碣村人,个个武艺出众,义气当先。他们更让大家了解到“阮”这个姓氏。
限于资料,以上仅是概述,有待有识者补充及指正。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5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