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有人问道:阮籍的咏怀诗,为什么薄帷鉴明月,不是明月鉴薄帷?
鉴,是照的意思,明明是明月薄帷,为何写成薄帷明月?
一、无意间避免了上尾
阮籍是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在阮籍的时代,还没有四声的概念,也没有永明体诗人避免”上尾“病的规则。
但是,阮籍这首诗比较注意白脚与韵脚的平仄相对:
夜中不能,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忧思独伤心。
韵脚是平声,白脚是仄声,恰好符合规避”上尾“之病。这可能是阮籍的一种超前认识,他感觉这种安排,在声律上更加协调(当然,阮籍的诗并非都规避了”上尾“之病)。
阮籍的《咏怀其二》除了第一句以外,3、5、7句也规避了上尾。
谁言万事艰,逍遥可终生。临堂翳华,悠悠念无形。彷徨思亲,倏忽复至冥。寄言东飞,可用慰我情。
因为要白脚注意和韵脚避免同声(可简单理解为:平仄相反),因此在这句诗的句法上,使用了倒装的修辞手段。
这是诗家语的一种表现手法,在格律诗中比比皆是,主要是因为格律的束缚,不得不腾挪变化。
二、什么是上尾
空海和尚来唐朝学习以后,回国写了一本《文镜秘府论》,有这样一段话:
上尾诗者,五言诗中第五字不得与第十字同声。名為上尾。詩曰:“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或云:如陸機詩曰:“衰草蔓長河,寒木入雲煙。”(“河”與“煙”平聲。)《文镜秘府论》
第五字,就是前一句的白脚:楼、河;第十字,就是第二句的韵脚:齐、烟。
这个理论对于格律诗的影响巨大,格律诗的第一句如果是平声收尾,必须押韵,如不押韵,白脚必须是仄声。
例如《春日山斋》,第一句仄收的五律,单数句都是仄声收尾(不押韵最后一个字叫白脚)
野径东风,山扉度日开。晴光拆红,流水长青苔。逋客殊未,芳时已再来。非关恋春,自是欲裴回。
又如《宿郑谏议山居》(唐·昙域),第一句平收,必须押韵,3、5、7仄收不押韵。思,在这里是仄声。
堂开星斗,大谏采薇还。禽隐石中树,月生池上山。凉风吹咏思,幽语隔禅关。莫拟归城计,终妨此地闲。
可以看出,阮籍的这首诗,很像后来的五言律诗。
三、宾语前置倒装
明月鉴薄帷,主谓宾结构,薄帷鉴明月,属于宾语前置。
与阮籍这句极为相似的诗,如李世民的五律:
珠光摇素月,竹影乱清风。
应该是:素月摇珠光,清风乱竹影。为了符合格律(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只好打乱了次序。把宾语和主语换了位置。
宾语前置也有几种方式,例如:
日暮,烟波江上使人愁。应该是:何处是乡关?故国神游,。应该是:神游故国,。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应该是:湿云鬟,寒玉臂。
第一首是崔颢的七律《黄鹤楼》,第二首是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第三首是杜甫的五律《月夜》。
崔颢这首诗的上半首古体诗,但下半首是严格的七律。这些诗词为了符合格律,因此在句法结构上生出了很多变化。不仅有宾语的前置,还有定语的前置、状语的前置等。
这种句法也可以看作倒装。
薄帷鉴明月,薄帷被明月所照;竹影乱清风,竹影被清风吹乱。
四、齐梁以后的南北朝诗人,注意避免上尾
《文镜秘府论》中说,在齐梁以后,假如不懂这个道理,大帽子就扣上去了:
此上尾,齊、梁已前,時有犯者。齊、梁已來,無有犯者。此為巨病。若犯者,文人以為未涉文途者也。《文镜秘府论》
齐梁以后的诗人,如果作诗还犯这种诗病,就是门外汉了。例如梁朝诗人何逊的《下方山诗》
寒鸟树间,落星川际浮。繁霜白晓,苦雾黑晨流。鳞鳞逆去,瀰瀰急还舟。望乡行复,瞻途近更修。谁能百里,萦绕千端愁。
押平声韵的诗,单数句很注意仄收。诗人开始避免上尾的现象,对于格律诗的诞生起到了巨大的影响。
前面举过两个五律的例子,我们在看几首唐朝的近体绝句诗,例如《登鹳雀楼》:
第一句不押韵,必须是仄收:尽,第三句仄收:目。
白日依山,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更上一层楼。
又如近体七绝,《凉州词》
第一句平声收,就必须押韵:间。第三句不押韵,仄收:柳。
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不过很多诗人,在作古体诗的时候,为了拟古,并不在乎”上尾“。例如杜甫的古体诗《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一览众山小。
白脚:秀,是仄声中的去声;顶,是仄声中的上声,与韵脚同声,犯上尾。
可以看出,在作格律诗的时候,上尾是必须规避的诗病,一旦犯上尾,就不属于格律诗而属于古体诗了。
又如韦应物的古体诗《观田家》,押仄韵,单数句的白脚,有平有仄: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水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喜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已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里
唐人作古体诗的时候,常常喜欢拟古,因此有些诗人并不在乎这些诗病。
李白和陈子昂等人的复古运动,除了对于内容思想上的改革以外,他们对齐梁以来的这种形式主义也不以为然。
虽然这两位都有不少优秀的格律诗,不过他们的古体诗似乎更加受到大家的喜爱。
白才逸气高,与陈拾遗齐名,先后合德。其论诗云:“梁陈以来,艳薄斯极,沈休文又尚以声律,将复古道,非我而谁与!”故陈、李二集律诗殊少。《本事诗·高逸》
结束语
格律诗的形成,受到了永明体的影响,而永明体的形成,也正是对于像阮籍这种诗人的继承和总结。
阮籍在永明体以前,就避免了上尾;而很多南北朝的永明体诗人,在格律规则健全以前,就写出了完全标准的五律、五言排律、近体五绝。这都可以看作诗人的探索。
在某一项规则形成以前,总会有一些先行者进行了尝试。有一些被抛弃了,有一些被后人效仿发展,格律诗就这样一步步到唐朝完善、健全,达到了顶峰。
老街味道滕王阁序与滕王阁诗,有几个大家未必清楚的知识点,您了解吗?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李商隐这两句诗有这么多讲究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5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