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阮资源 >> 正文 >> 正文

朱双顶竹文化的意蕴西部文明播报

来源:阮 时间:2023/3/24

竹,本是自然界中一植物,只因人的热爱,赋予了它情感的色彩,借它的自然属性来比喻人的社会属性,寄予人的某种愿望,于是便有了文化的意蕴与底色了。今天,我们就走近竹文化,来了解一下与之有关的逸闻趣事。竹,因为生而有节,虚心自恃,具有秀逸而神韵之貌,被古人视为气节与高雅的象征,便拿来比喻为人的品德高尚不俗。最早见于文献中以竹喻人节气的是《礼记礼器》中记载“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等句,文中的意思说,礼对于人来说,就好比竹箭的外表青皮,是有大节的,一年四季都是郁郁葱葱永不调落。《诗经淇奥》中就有“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繁盛而美丽)”等句,用“向远看那淇水的小河湾,翠竹婀娜葱茏”等,作为每节诗的比兴开端,来借竹颂赞人的品行了。到了魏晋时期,就有人以竹为号了。他们以竹为洁,欣赏竹的高尚和秀美,并以此比喻自己的品格和情操,构成志同道合之群。嵇康锻铁、阮籍狂啸、山涛孝母、向秀好读、阮咸任情、王戎聪颖、刘伶纵酒,趣味相投的七大名士,于狂放不羁、率真洒脱之中,寻求清高,终走到一起,“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世说新语任诞》中说:“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竹林七贤可谓是个个才华横溢,却又都不媚权贵,崇尚虚无,放荡不羁。但迫于当时的威压,他们又不得不压制自己内心的情感,于是竹林之下就成了他们喧泄的场所,以竹共喻就成了他们保持高洁的象征,竹林七贤也就这样流传开来,自古传至今。

历史向前,来到唐朝,又出了个“竹溪六逸”。唐开元年间,诗仙李白移家东鲁,与山东名士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在泰安府徂徕山下的竹溪隐居。他们在碧玉千杆的胜境之中,纵酒酣歌吟唱,啸傲泉石竹林,举杯邀月抒怀,诗思骀荡,留下“昨宵梦里还,云弄竹溪月”美谈,被世人所仰慕,称为“竹溪六逸”。竹与贤、逸被人相提并论,可见竹的品格被人所接受,于是就产生了一大批爱竹之士。东晋时期的书圣王羲之第五子王徽之,就是爱竹的性情中人。虽然他性格豪放不羁,见识高远,做过大司马桓温的参军,官至黄门侍郎,但一点也未能改变他对爱竹的痴迷程度。传说他有一次暂住朋友处,见朋友家无竹,便派人买来很多竹子,种在宅园中。朋友说:“你不过在这儿暂住几个月,何必这样找麻烦?”他说:“难道你不知道,我就像一个爱喝酒的酒徒,酒徒一天也离不开酒,我是一天也离不竹子的呀!”这就是“不可一日无此君”之说。又有一次,王徽之路过苏州,听说当地有一位官员家的庭园种着一园好竹,便慕名前往直接去园中观赏,结果连拜访主人之礼也忘了,主人只好将园门锁上,让他赏后无路可回时,才想起了要拜见主人之礼一事。北宋的苏轼,比起王徽之爱竹来,恐怕是有过之无不及,也是一位爱竹成癖的人,达到了一种新的境地,认为:“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他生追求品味高雅,不世俗,不势利,在一贬再贬之中,始终坚守内心,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于是竹子的气节就成了他追寻自我高尚修身的象征。竹也就经常出现在他的诗中,在“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诗中,更是融生活常识于哲理之中而家喻户晓。他更是将竹同自己的人生联系起来感悟:年轻时,满眼希望,看到便有了“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的豪迈;中年时,激情不再,唯能欣赏的已只是“疏疏帘外竹,浏浏竹间雨”的景致了;老年时,一切过眼烟云,剩下的是“累尽无可言,风来竹自啸”的淡定与从容了。

说到爱竹的画者,也是比比皆是,以竹入画的,古今更是长盛不衰,留下了一个又一个有趣的佳话。北宋的著名画家文同,以一幅《墨竹图》成为传世奇作。为了画竹,他常常深入竹乡观察体会,深悟竹之神韵与维妙,形成“胸有成竹"画竹理论精髓,以墨色深浅描绘竹子远近向背,开创了墨竹画法的新天地。于是就有了元代的杨载所题的《题墨竹》云:“风味既淡泊,颜色不斌媚,孤生崖谷间,有此凌云气。”一诗将竹子的淡泊、清高、自恃、正直四种品性写尽。但能做到以诗书画三绝,把竹的品格与精神发挥得更为深广,且将人与竹、竹与画融为一体者,就非清代的郑板桥莫属了。他在竹上看到的是“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做狂。唯有竹枝深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的壮观;从竹声中听到有“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感受。于是画中就有了竹子的坚韧与情趣,就有了人的神韵与爱心。他借竹言情“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青瘦竹,秋风江上作鱼竿”;以竹明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未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于是画中就有了竹子的恬淡与清瘦,就有了人的傲骨与亮节。将竹子与爱情关联起来,还是大诗人李白。他在《长干行》诗中写道:“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由此“青梅竹马”就传扬开来,成为自幼亲密无间、长大终成眷属的爱情代名词了。而唐代四川东部一带民歌《竹枝词》,实则也是一种爱情歌谣,被刘禹锡创作新词,其中有一首“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广为传诵。写罢这些,也只是竹文化逸闻趣事中的冰山一角。而竹子对文化的最大贡献,莫过于竹子作为文化的载体,承担起文明的传承,竹简就成为我国书籍的起源,是竹书成“册”,考古中一再发现的“汉简”,就一改再改我国的一些史实,青史留名才有了言归正传,才有了“留取丹心照汗青”之说。除此之外,像古代八音之一的竹乐器、代表古代君主权威的符、使臣出使外邦的节、朝官用的笏、打仗用的弓箭、最早用的箸等等,无不是用竹子制成。所以说,竹文化是中华民族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它渗透到人们从精神到物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体现着中华文明的渊源流长。

简介朱双顶,网名东香人,安徽省直机关公务员,退休后以读书为乐,近年内重拾旧时爱好,不时写点扎记、散文、随笔、诗歌等,先后在多家公众平台上发表百余篇

作者/来源:香落尘外作伴结庐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4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