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57
浙江新闻客户端见习记者王家维
上个周末的夜晚,天气舒朗。晚上6点半左右,天色微暗,市区北关桥两旁的木质廊桥里坐满了前来乘风凉的老人和孩子。64岁的夏文朋和朋友们早早地赶到现场,这天他们选择了桥头处作为表演场地。老人们拿出乐器,经过简单试音后,开始演奏起来,还有一些则拿着曲谱,两两对唱,一首接着一首:《父亲》、《情人山》、《小城故事》……
这支乐队叫做“讴歌夕阳”乐队,成员平均年龄68岁,20位固定成员大多是六七十岁的老人。四年来,他们的足迹遍布海宁各个公园,用二胡、笛子、中阮、月琴等民族乐器以及动人的歌喉给市民们带来了一场场精彩的音乐会。而令人称奇的是,这些老人的“十八般武艺”都是退休后自己练就的。
流动的音乐会人人都是歌手
自年成立以来,“讴歌夕阳”乐队每天辗转海宁多地,西山公园、南关厢、北关桥、梅园公园等,还曾被邀请前往斜桥、宽塘等地进行表演。唯一固定的地点是每天的早晨,他们会去西山公园南坡演奏,等到了下午或者晚上,再挪地儿另寻他处表演。一天最多表演三场,一表演,就是两三个小时。
这支乐队“流浪”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只要音乐响起,他们就会被观众包围。有看热闹的,也有拍照发朋友圈的,还有录制小视频的。有许多是跟随他们多年的“粉丝”,最终也发展成了他们的乐队成员。
钱柏生就是乐队里最年长的成员,也是跟随乐队最久的人之一。刚开始时,钱柏生只是坐在一旁看大家唱,等到后来看多了会唱了就勇敢地上台“点歌”。“大家都很热爱音乐,我也喜欢,所以我就来到了这里。”钱柏生表示,自己年老心不老,即使一天唱三场也不累。乐队的伙伴也戏称她为“铁娘子”。
对于乐队成员来说,无论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都是朋友。看到有的观众在旁听得蠢蠢欲动,想上去“抢麦”,夏文朋和队员们都会主动给她伴奏。有的时候,不认识的朋友唱的音调不够高,乐队还会贴心的为她降调,让歌声更贴合更悦耳。
渐渐地,尽管音乐会时常在流动,但乐队人数从创立之初的三四人,到后来20位固定成员,再到现在人人都是歌手,这支音乐的队伍日渐壮大。
自学民族乐器要做音乐的“老男孩”
其实,这群花甲老人都不是专业的科班出身,以前都是工人、个体户等。他们把音乐当做自己的业余爱好,无论是吹笛子的,还是拉二胡、弹月琴的,都是自学成才。在这其中,“老夏”夏文朋是“讴歌夕阳”乐队的创立者,也是大家公认的“才子”。退休后的他自学了四种乐器:二胡、笛子、月琴、中阮,而他的夫人也在他的影响下,自学起了二胡。夫妻俩切磋琴技,琴瑟和鸣,余音袅袅。
老夏是江苏泰州人,年和妻子来海宁做生意,现在全家人都在海宁发展。夏文朋从小就对音乐感兴趣,年轻时候唱过样板戏,但家里条件不好,老夏把音乐的梦想埋藏在心底,专心做生意养家糊口。等到年纪大了,有钱有闲时,老夏决定把曾经的音乐梦想重新捡起来。于是59岁的时候,他开始学二胡。
自学注定是个辛苦的过程,但老夏却十分享受自学的过程。老夏报了老年大学的二胡班,去新华书店买了二胡书,闲暇时还去请教有经验的前辈。他的技艺也这个自己摸索的过程中飞速提高。两年后,他又学起了中阮、笛子等乐器。“学音乐要做到心中有谱。我的脑子里记着多首歌,不用看谱我可以直接弹出来。”老夏自信地说。
而谈及创立乐队的原因,老夏表示:“以前在西山公园,我总看到有些老年人背着二胡包走上山再拉,我觉得这个方式很好,既锻炼身体,又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且离居民区远不会扰民。那我自己也想组一支队伍,大家人多才热闹。”
电影《老炮儿》里有一句台词:“我最讨厌年过半百就被称为老头了”。老夏和他的朋友们很认同这个说法。大家大都已经退休,但他们依然想像年轻人一样过得有活力、有新意。
年过半百还组乐队,也许让人有些不可思议。但老夏觉得,年龄反而成了他们组建乐队的优势。老夏说,年轻的时候组建乐队,因为性格、生活状态、家庭等多种不定因素,付出心血的乐队很容易就散了。但年纪大了,大家的生活都相对稳定,性格脾气想法也都很一致,包容度也高,反而更加稳固。
“大家在一起很开心,就算伤感的歌也唱得不伤感,高兴就好。”老夏说着又拉了中阮。此时是晚上7点半,天色已黑,北关桥旁的路灯闪烁着昏暗的光。坐在廊桥里的老人摇晃着蒲扇,扇走了扑面的燥意,也把耳边动听的音乐声扇向了远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2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