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阮资源 >> 正文 >> 正文

乐器碰撞只是开始,国乐大典第三季如何

来源:阮 时间:2022/11/24
北京知名湿疹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yw/210426/8890895.html

让模式升级服务乐手互动,让融合创新立足文化语境,《国乐大典》第三季不仅让国乐“火”起来,也带来了一个持续创新创优的新电视样本。

文:悬灯

四位“寻乐人”抢人开始,各项独门绝技纷纷上场,48位青春乐手将会有怎样全新的组合和碰撞?

《国乐大典》第三季行至过半,其中第五期收视率0.%,市场份额2.%,同时段排名第三位,创下广东卫视综艺节目收视时长、忠诚度、收视规模等各项数据新高。第六期节目中,二胡演奏家陈军化身“太极琴侠”用一首经典的《潇洒走一回》带观众入苍茫天地,解人生百味;国乐艺术家方锦龙身着白衣手抚琵琶,在《忆江南》中道尽瑟瑟乡愁;竹笛演奏家唐俊乔用一支传统竹笛挑战“半音”技法、“循环换气法”,一曲《愁空山》声声入耳;唱作人霍尊则用一首《恰好》把观众精准带入国风与流行,大气自然又婉转缠绵。

竞演模式持续升级

国乐话题不断超越

新一轮乐团竞演进入倒计时,4位寻乐人使出浑身解数,要从48位乐手中,轮流选择心仪乐手加入自己战队。激烈竞演规则下,不同乐器、曲风、地域、年龄的乐手们组合在一起“碰撞火花”,也让寻乐人们“拼尽全力”,节目更加高潮迭起。

从个人竞演到成团竞演,节目在概念设计、模式构成、新媒体互动上不断升级,进一步突破国乐小众的瓶颈,弘扬和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模式创新带来的“可看性”构成了《国乐大典》第三季的整体框架。有网友评论道:“真是玩音乐耍乐器的人都会魔法是吧,这传承与创新之间,时尚的中国内核,挺有看头。”

不再平铺直叙、娓娓道来,《国乐大典》第三季有机吸收了综艺的对抗机制,以紧张激烈的淘汰赛形式引发观众共鸣,不仅创新性地把“唱演跳说”等各种元素融合到纯粹的音乐表达上,还在人物关系上进行多元组合,青春乐手、寻乐人等他们不再是固定的角色和功能,而在变化中创造新的可能。

在这种激烈多变的赛制下,中央民族大学的琵琶双胞胎郭聪和郭闯,意外成为竞争对手,不得不面临同台竞演,他们各自战队带来的《天下无双》和《满江红》也分别让琵琶这种乐器显示出完全不同的味道和力量。

更重要的是,《国乐大典》第三季把内容的想象做到了极致。最新一期节目中,不仅有“鞠斯琴·毕力格战队”创新演绎古风歌曲《大鱼》,用马头琴、中阮、高胡和打击乐配合模仿出自然之境中的鲸鱼叫声,带观众一头扎进海天一色的辽阔中;还有“热匹开提热夏提战队”焕新演绎《云宫迅音》,将电音与民乐结合,致敬经典的同时也让观众看到了青春乐手与国乐72变的可能性。

第六期节目让“国乐”的比拼进入白热化,随着节目推进,竞演机制不断深化、出新,在不同的压力和考核侧重中,不仅能够见证不同青春乐手们快速的成长和超越,还全面释放节目对“国乐”议题的表达。

不是对元素的怀旧

是对“音乐和人”关系的创新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国之一,早在人们通过文字交流、文明传承之前,音乐的雏形就已经在通过那些有意或无意的演奏哼唱,给人们带来感动。作为一档在电视媒介与流行文化语境中诞生的综艺节目,《国乐大典》第三季是否有底气和能量托住这跨越千年的历史?

节目播出过半,答案变得愈加肯定。

不止谈国乐,更谈传统文化。不管是郑迪融合了竹笛和探戈元素的《探个够》,虽然演出过程中笛膜出现意外状况,但节目却围绕“竹笛”开展了一次有趣的科普;还是李书婷带来的一曲充满意境的“中国茶”式演奏,融合了不同文化的创新表达,都把这种传承带来进一步凸显。

透过国乐,我们更能体会其背后的乐器流变、诗词所指,以及整个年代所代表的文化内涵。优秀的国乐文化在巧妙的改编之中迸发出当代活力,表演中民族舞、音乐剧、传统民调等文化形式同样贯穿其中,精彩纷呈。《国乐大典》第三季极尽可能地展现中华文化的万千姿态,呈上的是一桌关于“国乐”的满汉全席。

在李星星战队表演完之后,寻乐人方锦龙问:“为什么要拿五弦琵琶来做摇滚?”“我想把五弦的东西融到我的音乐里,让音乐更丰满一些,更宽一些。主线是二胡,我和唢呐负责冲锋陷阵。”

随着演绎的复杂、唱腔的变化,伴奏乐器也逐渐増多,节目不仅变成了一次国乐的“集会”,更是在讨论: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国乐?

带着这样的问题,青春乐手们的表演,乃至“争执”都变得更有意义。64位青春乐手覆盖了各种音乐流派,“国乐”有了完全不同的表达,通过模式的促进,节目不仅是对国乐的“怀旧”,也是一种探索和创新。

“赵国栋战队”成员们因为音乐理念不同,队长赵国栋与鼓手曲帅似乎“针尖对麦芒”,但这也造就了一曲完全不同意境的《小河淌水》;“热匹开提热夏提战队”的成员来自香港、内蒙古等天南海北的地方,尺八、琵琶、古筝、马头琴乐器的交融都为节目带来了新鲜的看点;“付绍博战队”在展现自己强大编曲能力的同时,也鼓励队友们奇思妙想,最终一曲《BlackOrWhite》也在图瓦鼓、马头琴、四胡、古筝等器乐的交织下见证了年轻国乐人们的风采。

音乐是不分语言、不分背景、不分学历、不分职业的。在节目中,各种乐器、流派、腔调等碰撞,如古琴与小提琴、大提琴以及爵士、京剧二黄四平调、摇滚元素完美融合,彰显出古今贯通、中西合璧的绵延美感。也正是这种丰富性,让大众在这样美妙的国乐中找到自己的情感归宿。

洞察与引领年轻有多难?

电视创新创优需有“新视角”

经典电子风游戏音乐《魂斗罗》除了融合了各种民族乐器,还加入了吟唱等都再次让人惊艳;女团歌曲《YES!OK!》也在“爆裂鼓手”王宇航的创新改编下,加上中国鼓、锣、铜响等传统乐器,厚重与时尚在这种“反差萌”中相互成就;经典民乐《康定情歌》则加入了说唱、舞蹈、情景化表演等元素,耳膜冲击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强的视觉震撼;“陈依妙战队”也以音乐剧的编排方式高能演绎《秋意浓》,音符也从那些情景中变得越加生动。

国乐变年轻了,那电视节目呢?

“国乐”褪去其艰涩外衣,将表演中的知识点、情感点放置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脉络之中进行延展,帮助观众完成对优秀传统文化更进一步的认知和理解。对于行业的创作启示也在于:不要把传统文化仅仅当做一个表层的符号,而要在一个整体的脉络中挖掘其精神内核。

过去很多所谓的“国风音乐”仅仅是借用传统元素的“皮肉”,包裹的还是流行音乐的“骨”,但实际上和中国文化没有太大关系。但《国乐大典》第三季回到中国文化的语境里,通过专业青春乐手的演绎,专业寻乐人的解读,让这些“国乐”真正回到中国的韵律、古人的精神中去,我们观众也得以知道:国乐如何在这片土地传承流变、它的核心灵魂是什么,也正是这种坚持,节目才能够把传统文化活用到当下,创造出真正的“国乐大典”。

早在第一季之始,《国乐大典》就被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评为季度创新创优节目,而经过三年以来的深耕与升级,这种守正创新的势头也变得越来越凸显。借由广东卫视优质的传播基因,文化类综艺不断以鲜活、年轻的姿态来到大众面前,观感满足之外,还让以“国乐”为线索的传统文化实现了真正的落地,冲破了以往“就文化谈文化”“就音乐谈音乐”的窠臼,将综艺所具有的娱乐性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趣进行巧妙贴合。

如果说《国乐大典》前两季让观众开始领略了国风音乐的魅力,那么第三季则进一步解释了国风音乐为什么能得到这么多年轻人的喜爱。作为一档综N代节目,其生命力也在于音乐与文化的坚守与创新,不仅彰显了广东卫视整个平台对于经典和流行的精准洞察能力,更体现了其市场引领力,更为整个广电行业的创新创优注入了新的视角和动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2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