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初唐四杰之一,很多人问了,初唐四杰,都有哪四杰呢?现在让我来给大家说下,初唐四杰究竟是哪四位杰出的文人。初唐四杰有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其文学主张崇尚实用,对转变初唐诗歌风气起了很大的作用。今天主要给大家讲一下王勃,剩下的那三位文人往后会给大家一一道来。
王勃王勃,唐代文学家,(或~或年),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高宗上元三年(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子安,活在最好的时代——盛唐里,也在人生最美好的年华中却英年早逝。王勃的一生短暂的,但,是那么的精彩,才华横溢的人在一个对待才子满是善意的年代,他无疑是幸运的,他是天才,不管放在古代亦或是现代,他的智商都是极高的,幼年聪慧好学,六岁出口成诗,被父亲的好友杜易简称赞为“王氏三株树”之一,这可是实实在在的“神童”啊!王勃在诗歌体裁方面尤其擅长五律和五绝,其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的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是那个时代是最好的,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初唐四杰之一王勃早年的经历王勃在幼年的时候就非常聪慧,在同龄人中显得出类拔萃,在其他小朋友尚在咿呀学语的时候,王勃在六岁时便能作诗,且诗文意境悠远,构思精妙,被王勃父亲的好友杜易简称赞为“王氏三株树”之一,这也表明了幼年时候的王勃就显示出不一般的文学才能。王勃那么厉害,诗文写的那么棒,我感觉这应该是遗传,他出身世家,是含着银钥匙长大的贵公子,家族地位显赫,从小生活可谓是锦衣玉食。9岁的他可真没怕过谁,连圣人的著作他都敢指点一二,看了颜师古注的《汉书》后,撰写了《指瑕》十卷,指出颜师古的著作错误之处,很多人都说他乳臭未干不知深浅,竟敢怀疑大家之作,纷纷批评这个小“神童”不懂事,但结果却证明正是这个不懂事的小孩子却是对的。
撰写《指瑕》十卷一个9岁孩子,偏偏说出了大人们不敢说的实话,他的无畏也在日后的仕途中埋下了失意乃至悲凉的境遇。他爹是当朝大臣,县令、司功、博士等等官职都做过,他爷爷呢,是隋朝儒学家王通,学生遍天下,王通的弟弟王绩也是神童,11岁就成名,王勃的家庭可谓是一代名门,书香门第。俗话说,爹是英雄,儿好汉。王勃的父亲是高官,当朝大臣,学历应该相当于现在的硕士级别,甚至可以达到博士那个级别,诗词歌赋肯定不在话下,也是牛X的一塌糊涂,到了王勃这一代,继承了他爸爸,他爷爷优秀的写作诗文的基因,一篇滕王阁序,真是震铄古今啊。
少年的王勃不到20踏入了仕途
他饱读诗书,家中从不缺好书,在文学的熏陶下,一代神童开起了开挂的人生,10多岁饱览六经,家中的藏书都快不够他读的了,这个小孩子对待知识的渴望一般人都难以企及。你以为他只看文学类的巨著?你错了,他还学医!读《周易》、《黄帝内经》、《难经》等书,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对对“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匮之数”有所知晓。连很多老中医都自叹不如!小小少年郎,只求上进不喜贪玩,别人的10几岁是在玩乐中度过,他的十几岁是在写作投简历中度过,他想当官,他想出名,他想早日步入仕途。在当时的唐朝,也没有几个人有这等魄力,而他偏偏就是这样一个“怪人”,从小就要跟别人不一样,作为世家子弟,他觉得他已经准备好了当官的能力和心态,只是殊不知当官并非儿戏,人情世故的这座大山都能把他压得喘不过来气来。一身才华无处施展,躁动的内心让才子们怎能安于现状,出仕是一条正轨,几乎所有古代人飞黄腾达的固有思想,当官方能展现才能,年少不知愁滋味,左手为云,右手为雨,一句话搅动风云,上书刘祥道(时任右相)反对国家政策,反对国家的军事方面的穷兵黩武,说道:“辟地数千里,无益神封;勤兵十八万,空疲帝卒。警烽走传,骇秦洛之甿;飞刍挽粟,竭淮海之费。”老爷子都为他捏了一把汗,生怕得罪人,还好刘祥道对这个神童没那么苛刻,看完以后还大呼神童,王勃也因此得到了他的举荐。王勃一战成名,进入了官场中心——长安,只是这一来,人生的悲欢离合也登上荧幕,刚开始的他自然是喜欢的,喜爱这京都的繁华,有人气儿,有一群群才华相当的人交流诗歌,却也见识到了一场场好友的离别场面。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友人离开京都,送杜少府去遥遥千里的苦悲之地蜀川,经此离别未来能否见上一面也未可知。友情在他眼里重如人生,送别也能写出豪情万丈的情怀,当世少有!这也成为他短暂的人生中少有的浪漫豪情的送别诗,因为他的境遇在后来的日子中再也没有像之前那么顺利且快乐了。
王勃在游玩王勃摊上事了王勃迎来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不顺,一篇《檄英王鸡文》火了,传到唐高宗手中,一向好脾气的皇帝忍受不了的是左右他册立太子的事,这是大事,一般大臣都不敢妄议,他一个小小的恃读还想左右风云?信不信朕废了你!就这样王勃被天子厌恶而驱逐出王府。彼时他看着友人离开京城,万想不到不久的一天变成了他。人们都知道吃一堑长一智,总不会在同一个地方跌倒第二次,他也是,但是他却犯了一个文人的通病,心慈手软,太文艺的人总是遇到事不果决,年,22岁的他遇到了人生的一次杀身之祸,这次真的差点要了他的命,但老天爷可能觉得他命不该绝,让他多活了几年。
又一次摊上了大事,差点挂了时任虢州参军之职的他遇到一个罪奴,心软把他藏了起来,这本来不是什么大事,他只要把罪奴交出去,就没啥问题了,或许还有功劳,但他却担惊受怕,害怕自己被人抖出来,情急之下他杀了这个罪奴,这藏匿罪奴事小,杀人事大,官也做不了了,还要进监狱坐牢。杀人偿命,欠债还钱,他不是不知道,但他当时糊涂啊,杀了人真的就断送了他的一生。被判死刑的他几乎没有翻盘的机会了,好在如有神顾,他遇到了大赦天下,他获救了,但这次的事却牵连了他的老父亲,他老父亲被贬,贬到了南荒之地,两人沦落悲凉境地。虽然勉强捡回了一条命,但仕途却从此终结了,连带着家族荣耀和大家风采一并烟消云散,那王勃从此真的就一蹶不振了么?他内疚、惶恐、害怕甚至对做官已经感到了畏惧,他实在不愿意再卷入官场纷争,他不是做官这块料,认清了这个现实后,他拒绝了朝廷对他的官复原职恩赏,他想过他自己喜欢的人生,四处游历,在大江南北的路途中留下了一首首不朽名作。
这次真的很不幸,王勃溺水了,真的挂了上元三年(年),王勃到了交趾,见到了他的父亲。在返回时,正值夏季,南海风急浪高,王勃不幸溺水,虽然被救上,却因惊吓过度而死。
他的名作之滕王阁序
重阳佳节倍思亲,他王勃亦是想念远在他乡的老父亲,路过南昌,恰逢当地官员南昌都督要宴众人庆祝新阁的落成,此阁便是滕王阁。王勃也去蹭饭,起初并未想展露才华,只把自己当是个过客,吃完这顿饭,还要赶路。
但这一停下不要紧,他晃荡几年的才华终于在这顿饭桌上爆发了。
都督阎伯屿本来想着借此机会把自家女婿给推举出来,让女婿能露露脸,以后好在仕途上混,谋个一官半职什么的,于是都督就出题,让大家来给这个新阁做序,在座的人都是明白人,一眼看出了都督的心思,轮到自己的时候都藏着掖着,哪敢出头,连忙推辞这个烫手山芋。轮到王勃了,王勃不是不懂人情世故,经过人生的大起大落,能不知道一些做人道理吗?可他已经憋了几年了,委屈、无奈甚或愁苦在这一刻鬼使神差地结果了笔墨,众人都傻眼了,这小子看来今天要倒霉了。
都督气得拂袖而去,但王勃却也不理,开始做序。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人们被他的才华所感染,看着这个小子继续作诗。连都督都忍不住夸赞起来。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徜徉千里的豪情,奔腾至远之壮志。奈何人生不如意,唯有诗词歌赋方能解忧。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他字字珠玑,每一个命运捉弄的人都仿佛是他的缩影,他在感叹古人的命运之时,也在心疼自己的人生。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他终于写到了自己,人生得意须尽欢,人生失意须尽兴!他再也忍不住这些年挤压的委屈了,纵有惊世骇俗之才,却无处施展,处处不得志,终究归于平凡。
上元三年(年)的冬天,长安城里到处传诵着《滕王阁序》。唐高宗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两句时,也不禁拍案叫绝:“此乃千古绝唱,真天才也。”又读《滕王阁诗》,更是连声赞叹:“好诗,好诗!作了一篇长文字,还有如此好诗作出来,岂非强弩之末尚能穿七扎乎!真乃罕世之才,罕世之才!当年朕因斗鸡文逐斥了他,是朕之错也。”于是问道:“现下王勃在何处?朕要召他入朝!”旁边的太监回答道:“王勃已落水而亡。”高宗喟然长叹:“可惜,可惜,可惜!”
滕王阁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4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