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阮前景 >> 正文 >> 正文

每日学经典南怀瑾讲道德经老子他说

来源:阮 时间:2022/5/27
什么药治白癜风 http://pf.39.net/xwdt/160309/4784149.html

每日学经典·大医习业

肖刚高少才

近现代名中医成功之路已经刊发了三期,这些名老中医的成功之道无不从经典谈起,这说明经典的力量是永恒的。中医经典著作常遵四大经典之说,即《黄帝内经》(含《素问》、《灵枢》)、《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含《伤寒论》、《金匮要略》),实际上也应该把《易经》、《道德经》算上,唐代药王孙思邈有言曰“不知易,不足以为大医”,孙氏在其《大医习业》中就明确提出了大医成功的路径和标准。“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若不尔者,如无目夜游,动致颠殒。次须熟读此方,寻思妙理,留意钻研,始可与言于医道者矣。又须涉猎群书,何者?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识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老》《庄》,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至于五行休王,七耀天文,并须探赜。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鉴于中医进学特殊,现在每日与大家分享经典义理,期望中医界同仁能够学好经典,做好临床;也期待社会大众能够深化中医认识,促进百姓健康,让健康长寿真正掌握在自己手中。南怀瑾讲道德经——《老子他说》装聋作哑自在无争

再其次,做人的方法也是这样。比如我们都晓得唐朝代宗皇帝告诉郭子仪的话:“不痴不聋,不作阿姑阿翁。”做长辈的,有时候分明知道,但知而不知,装作没有看见。如果太精明了,水太清则无鱼,人太清则无福。可是,在我也是只会说而做不到,所以,一辈子也没有福,看不见的也看见了,听不到的也听到了,始终想学“知不知”,而偏偏都知,真的很麻烦。“知不知”也是人生的厚道处,尤其是做长辈的,或者做校长的,或工厂老板的,有时候要学到“知不知”。人就是人,有时犯一点小错误,你要偶然装作看不见,下一次他就不会错了。“知不知”是真聪明、假糊涂。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这两个“病”字,第一个是动词,第二个就是名词。老子说圣人懂了这个道理以后,讨厌生这个病,所以他不求知,因而没有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圣人因为懂了这个道理,他就不犯这个错误,所以永远不病。换句话说,一切凡夫普通人,都在病中。这个毛病在哪里呢?就在知道得太多。西方哲学有一句名言:“知识越多痛苦越大,学问越好烦恼越深。”

我们看到许多学问非常好的人,既不做官又不出世,只坐在那里忧国忧民忧世间,这岂不是“病病”吗?像清朝名士袁枚引用宋人的诗:“羡他村落无塩女,不宠无争过一生。”一位饱学之士,反而羡慕粗陋的乡下老太婆,一辈子过着平凡的生活,既安静也没有得宠或光荣,但是,也没有受过打击啊!“不宠无争”过了一生,真有福气。袁枚,因为他得过宠也受过惊,所以才看到别人的平凡是福气。真正乡下的老太太们,恐怕还很愿意到都市得得宠吧!所以,人没有吃过苦头,不晓得平凡是幸福;吃了苦头以后,才晓得平凡就是幸福。

又如陆放翁轰轰烈烈的一生,后世直至满清末年,都捧他为爱国诗人,成为他新的封号。但是陆放翁有一句名诗——“十年烟笼废春耕”,因为他是南宋时代的人,知识多了,对国家的爱心也就太大了,所以感慨自己当时为什么要读书,最好没有读书只是种田,天下国家万事不懂,也就少痛苦少烦恼了。这是讲形而下知识与痛苦烦恼的关系。

下面这章是老子对时代的批评,对历史发的牢骚。

《道德经》与老子简介

  老子曾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就是管理“藏室”的史官。老子一向只注意研究学问,不在意个人得失荣辱,虽然学识渊博,却一直过着默默无闻的生活。公元前年,在周王室内部的权力争斗中,贵族王子朝失败,带着所有典籍逃走。老子再无“藏室”可管,于是骑着青牛,离开东周来到函谷关,在镇守函谷关的周大夫尹喜的盛情邀请下,写成了共有字的《老子》上、下两篇。写完书后,老子骑上青牛,出函谷关,从此不知去向。《老子》以“道可道,非常道”开篇,提出了一个最高的哲学概念“道”,老子哲学就是由“道”推演出来的,他也因此成为道家的始祖。老子把天、地、人等宇宙万物连贯成为一个整体,突破了古代哲学以政治和伦理为轴心的局限。老子认为“道”是先于天地生成的,是天地万物之源,宇宙间的一切,包括人在内都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这种思想实际上就是中国古代最西汉帛书《老子》残页早的一种“天人合一”思想,这一思想为后来的庄子所继承和发展。这种“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对中国古代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思想中最大的闪光点是他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老子观察到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存在着互相矛盾的两个对立面,“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世间万物有阴阳、刚柔、强弱、兴废等分别。他还发现对立的事物能够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如:“物壮则老”,“兵强则灭”,“木强则折”,“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为了防止物极必反,导致衰落,老子主张“去甚去奢去泰”,就是要去掉那此极端的、过分的举动,始终保持着像“道”那样冲虚而不盈满的状态。 

  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表现在军事战略方面就是“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同时还要注意“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他还提出了以柔弱胜刚强的指导思想,比如,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但以水来攻坚,没有攻不了的,以此来说明柔弱能战胜刚强。   

  老子的道的本性是自然的,他提出了天道自然的观念。他认为天地的运行是自然而然,不假外力的。人也应该和万物一样,是自然的,人生必须消除主观和外在的干涉,使其自然发展。 

  在自然人性论的基础上,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政治论。老子把人民的饥荒、贫困看作是多欲的统治者横征暴敛的结果。人民起来为“盗”,轻生冒死,其责任完全在于统治者。老子主张用“天之道”来取代“人之道”,这样就能解决社会所存在的一切弊端。 

  老子提倡的“无为而治”,是对统治阶级的“有为”进行的揭露和抨击。老子提倡这种“无为”之治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也就是“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望,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千百年来,老子的思想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哲学、伦理道德、政治、文化甚至是中国人的思维,他的思想为战国时代的庄子等人所继承,形成了道家学派。老子也被奉为道教的三大经典之一,尊称《道德经》。老子还受到西方的推崇,《老子》的英译本达40多种。老子的影响极为深远,可以说没有老子,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将是不完整的。

老子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老子》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是无与伦比的。它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对中国思想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里,每个朝代在其鼎盛时期,无一例外地采用“内用黄老,外示儒术”的治国理念,即内在的、起领导作用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理想。      

《老子》的影响不仅时间久,历史长,而且领域广、方面多。在宗教上,它是道教的开山之作;在修身方面,“功成身退”是文人入世的信条:在军事方面,“以柔克刚”成为军事家奉行的准则;在管理方面,老子的“以人为本”是日本企业最基本的信条;在艺术方面,“道法自然”成为书法家、绘画家、诗人遵循的理念;在文学方面,《老子》精警凝练,处处闪烁着哲人的智慧,妙语巧喻、格言警句比比皆是,蕴含人生哲理。

《道德经》主要讲了什么?

  《老子》一书共81章,上篇称为《道经》下篇称为《德经》,总称《道德经》。无论在中国的哲学、政治、军事、管理、宗教、文学、伦理等诸多领域,此书都可称得上经典名作,它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

  第一宇宙。《老子》在第一章开宗明义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心目中的宇宙就是“道”,道无所不在,周行不止;道是万物的根本;道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无形物。他的这一思想,冲破天帝造众生的神论观点,在中国哲学史和文化史上都是一个首创。   

  第二人生。老子的人生观有两个基本点:一是贵身自养,摄生修行;二是柔弱不争,致虚守静。前者在第十三章有精彩的论述:“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既然身体能与天下并重,那么怎样贵身爱身呢?老子认为,首先应摈除五色、五音、五味这些物欲享乐,然后注意摄生,见朴抱素,加强个人修养。后者是老子反复强调的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体现了一种以退为进、以静制动的人生哲学 

  第三政治。老子最著名的政治主张就是“无为”,这是他认为的治理天下的最高原则。他们导顺应民心,符合天道,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治大国,若烹小鲜”,消除一己之心,使民众安居乐业,实现无为而治,达到“小国寡民”的理想境界。

《道德经》和生命

  老子的《道德经》博大精深,处处闪烁着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道德经》涉及生命的内容主要有: 

  1.顺应自然,祛病延 

  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出自第二十五章)。 

  他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生命源泉,人要维持生命活动,必须顺乎自然,适应自然变化规律,才能祛病延年。   

  2.见素抱朴,清心寡欲 

  老子云:“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绝学无忧”(出自第十九章)。

  素:事物本色,朴:天然。老子要求人要质朴无华,少私心,去贪欲。否则,有绝顶的学问也要招灾惹祸,伤身损寿。只有“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保持恬淡愉悦的心境,对心身非常有益,祛病延年、长命百岁。 

  3.虚无寂静,静气致柔

  老子云:“至虚极也,守情表也。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

  人后天的七情六欲会干扰体内气血的运行,当我们的心灵达到虚无的极致,坚守住清静的境界时,情定欲清,气血才会恢复自然的运行。对强身健体、防治疾病及延缓衰老均相当有利。   

  老子云:“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出自第十章)

  中医学家求证说:“呼吸频率频越慢,寿命越长。”呼吸节奏要像婴儿一样柔和缓慢,意味着新陈代谢、血流速度减慢,心脏负荷减轻,能量消耗减少。   

  老子认为柔和之气是人体最富生机之气,就像出生婴儿生机盎然,朝气蓬勃,是有利于人体的真元之气。被后世医家称为元气,指导着养生理论,演化成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的道家气功基础。 

  4.寻觅善地,风水养生   

  老子云:“居善地,心善渊”(出自第八章)“善,吉也”。 

  居住在一块善地上,心就好像一片清澈而深的水。善地即吉祥地,就是指风水宝地。在一块风水宝地上生活,自然身心舒畅,容易健康长寿。 

  5.粗茶淡饭,饮食养生   

  老子云:“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出自第六十三章)。 

  以无为的心态去作为,以无事的心态去从事,以恬淡的滋味为滋味。老子主张饮食宜粗茶淡饭。“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古人总结的经验非常精辟。 

  老子对生命的观点。两千多年来不仅一直成为道家养生的指导思想,而且被我国传统医学所接受,后经历代医家和养生学家的不断补充、提高,逐发展成为我国独特的道家及中医养生之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