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阮前景 >> 正文 >> 正文

竹林七贤下他们的主要成就与结局怎样,

来源:阮 时间:2022/12/9

他们的主要成就与不同命运。

在“竹林七贤”中以山涛年事最长,而嵇康、阮籍是山涛发现的,向秀也是山涛发现后介绍给他们认识的。山涛无疑是竹林之游实际的组织者和人事核心。有关“竹林”是否真实存在的问题。陈寅恪表示,“竹林七贤”的活动地方其实并不产“竹林”,竹林七贤是先有“七贤”而后有“竹林”。王晓毅却认为,从汉晋佛经“竹林”一词的出现频率,质疑陈提出的观点,并结合史实和实地考察发现魏晋时期黄河流域确实种植有“竹林”,从而论证了传统说法的真实性。

文章创作方面,以阮籍、向秀、嵇康为代表。《咏怀》82首,阮籍多采用比兴、寄托、象征等手法,表达诗人在政治恐怖下的忧郁而苦闷的情感。向秀在嵇康被害后,写了一篇小赋《思旧赋》,后来常被用来思念亡友的典故。据《世说新语》记载:向秀去世后,其子尚小,没有将父亲的注释公布。向秀的文稿被郭象窃取,郭象自己补写了《秋水》《至乐》、改换了《马蹄》的注释,其余篇目文字只是稍加整理,遍以自己的名义大行其道。此后千百年来,人们在谈论《庄子》的注释时都把郭象奉为大家,却忽视了向秀的卓越功绩。嵇康的文学创作主要包括诗歌和散文,以四言成就较高,诗现存五十余首;他通晓音律,尤爱弹琴,著有音乐理论著作《琴赋》《声无哀乐论》,主张声音的本质是“和”,合于天地是音乐的最高境界,认为喜怒哀乐从本质上讲并不是音乐的感情,而是人的情感。而《与山巨源绝交书》,以老庄崇尚自然的论据,说明其本性不堪出仕,公开表明自己不与司马氏合作的政治态度,本文颇负盛名。冯友兰说:“嵇康的特点是“越名教而任自然”,天真烂漫,率性而行;思想清楚,逻辑性强;欣赏艺术,审美感高。这些基本上概括嵇康的风度。”其他如阮籍的《大人先生传》,刘伶的《酒德颂》,《隋书·经籍志》著录山涛有集5卷,已佚。

当提到魏晋文学时,就得提一个词:玄学。何晏、王弼、夏侯玄等人开创了一个清谈、玄学的时代。其实质是强调道“无”的精神追求和哲学境界,超越了自然和宇宙的所有本体。它的兴起与汉末社会危机的深化、汉王朝的解体、经学的衰败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嵇康等的荒诞异行也是正始玄学影响下为释私显公的表现,自我意识与精神的觉醒和提升。七人虽然思想倾向不同,但是当时玄学的代表。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始终主张老庄之学,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

嵇叔夜与山巨源绝交书(孙宝文编)/孙宝文编吉林文史出?京东¥37.5购买已下架

建安七子长期生活在河洛大地,其风格与河洛文化息息相关;作品亦多反映社会动乱的现实,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为主。相对于建安文学,竹林七贤并不具备骏爽刚健、雄浑悲凉的“建安风骨”,缺乏积极健康的思想观念和建功立业的志向。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是由于当时血腥的统治,无法直接抒发作者的情感,所以只能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七人之中,只有山涛是司马氏的“嫡系”,与司马氏关系最近,像阮籍、阮咸、嵇康、王戎都是曹魏旧臣,加上每个人的性格和处事方式不一样,所以面对改朝换代时每个人的命运也不同。

作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嵇康曾任中散大夫。嵇康在政治思想上“托好老庄”,排斥“六经”,强调名教与自然的对立,主张决断礼法束缚。另外,嵇康还是曹操的孙女婿,决定了他必然反对司马氏。众所周知,他最后的死也和钟会有关,上文说钟会那次去拜访,却被偶像置之不理。钟会对此耿耿于怀,有权有势后终于出了一口恶气:向司马昭进言,诬陷嵇康图谋不轨,终被处死。事实上,嵇康当时写一份“文书”可以免死罪——可他就不答应,哼,要杀就杀!让我写文章,一个字也休想!好友山涛苦苦相劝也无济于事,还跟山涛绝交了。他心想:为这样的朝廷做事,要是哪天司马大爷不开心,照样玩完!

他选择与山涛断绝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保全了从政的山涛。

广陵散–中国狂士传/孟泽、徐炼新星出版社京东¥35购买已下架

嵇康行刑当日,三千太学生集体请愿,请求朝廷赦免他,并要求让嵇康来太学教书,但遭到拒绝。临刑前,嵇康神色平淡,跟平常没什么两样。他望着太阳的影子,知道离行刑还有一段时间,便向哥哥嵇喜要来平时爱用的琴,在刑场上弹奏了一曲《广陵散》。一曲毕,嵇康缓缓地放下琴,说:《广陵散》从此绝矣。

看着他从容就义,海内人士无不痛惜,即使是司马昭不久后也意识到错误,却已追悔莫及。他因遭司马昭猜忌被杀。也许嵇康怎么也不会想到,他的儿子嵇绍在荡阴之战中,只身卫护司马昭之孙晋惠帝司马衷而被乱箭射杀,被称为白痴的晋惠帝脱险后,却不忘嘱咐手下:毋洗此血衣,这上面是嵇侍中的鲜血……这当然是后话了——白居易有诗曰:吕安兄不道,都市杀嵇康。苏轼在《东坡志林》写道:汉景帝以鞅鞅而杀周亚夫,曹操以名重而杀孔融,晋文帝以卧龙而杀嵇康……

向秀帮嵇康打铁时,亲眼见证了嵇康对钟会的奚落。后来他目睹了所发生的一切,这也深深影响了他以后的人生。年,他在经历好友嵇康、吕安被司马昭残害的大悲之后,终于大彻大悟,心境更加淡泊宁静,心境更加阐发庄子思想的精神。司马昭请他出来做官,他无奈之下只好答应,心里暗忖着:反正啥活不干、工资照拿,何乐而不为呢!

阮籍作为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原本一表人才,在政治上也有济世之志。奈何当曹叡病故以后,辅佐曹芳的曹爽、司马懿两股势力之间明争暗斗,政局十分险恶,曹爽曾召阮籍为参军,但他托病辞官回家。高平陵事件后,曹爽被司马懿杀害。他本来在政治上倾向于曹魏皇室,对司马氏集团怀有不满,又对世事爱莫能助,因此他采取不问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闭门读书,或游山玩水,或酣醉不醒,或缄口不言。但在有些时候,阮籍迫于司马氏的淫威,也不得不出面应酬,接受司马氏授官(后人称之为“阮步兵”)。司马氏亦对他采取宽容的态度,对他放浪佯狂、违背礼法的各种行为不予追究,终得保全自己。

阮咸是阮籍的侄子,叔侄二人时人称为“大小阮”。他历官散骑侍郎,山涛推举阮咸主持选举,并未得到晋武帝的认同;曾与荀勖讨论音律,荀勖自认为远不及阮咸,便心生嫉恨,于是设计将阮咸贬为始平太守,后来并没有大病的情况下死去。他是当时著名的音乐家,尤其擅长弹琵琶,时号“妙达八音”;把从西域传来的琵琶改为直柄,这种乐器叫“阮咸”,流传至今。

刘伶是“七子”中社会地位最低的一位。他曾在建威将军王戎幕府下任参军,因他强调“无为而治”而遭贬,后来朝廷征召他再次入朝为官,被他拒绝。为避免政治迫害,他反对司马氏黑暗统治和虚伪礼教才嗜酒佯狂的,但他从来不乱与人交往,只和阮籍、嵇康相处甚欢;他沉默寡言,对人情世故冷漠,骨子里是他“无为而治”的思想再现。后人以刘伶为典型,藐视礼法,酗酒避世。

山涛是竹林七贤中职位最高的人,是司马家族的亲戚,是如今大器晚成的励志典型。他在四十岁时才任郡主簿,直至司徒,位列三公(“山公启事”指的就是他)。参政后选百官,都能选贤用能。他多次以老病为由辞官,但司马氏都没有批准,一直到死前一年才回家,得以善终,享年七十八岁。王戎出身琅琊王氏,是当时的名门望族(如东晋政权奠基人之一、名相王导,书圣王羲之等),官至司徒,却因吝啬而被世人嘲笑……

竹林七贤的出现,当然是我国历史的偶然又必然的产物。血腥与和平,积极与消极,入世与出世,越名教而任自然……这些造就了不断为后人所敬仰的魏晋风度。就像《茶馆》中常四爷说的那句: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他们何尝不想为国家、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然而他们生存的那个时代,终究不肯接纳他们仕途经济学的理想、魂灵、信仰。这是他们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后的无奈抉择。

即便如此,他们在教育后代方面依旧值得后人学习。四十岁的嵇康就义前把儿子嵇绍托付给山涛,在《家戒》中跟普通人一样教导嵇绍,使他后来成为西晋少有的忠臣;阮籍拒绝儿子阮浑加入名士行列,就是为了不再重蹈他们那代人的无常命运的覆辙。他们不愿给司马氏效力,但却要求下一代积极入仕,精忠报国。鲁迅先生说:魏晋时代,崇尚礼教的看来似乎很不错,而实在是毁坏礼教、不信礼教的。表面上毁坏礼教者,实则倒是承认礼教,太相信礼教。

不知魏晋风度,枉过这一生。

竹林七贤(上)|他们为何变得如此消极,他们的荒诞趣闻都有哪些什么是建安文学?它为何占有如此高的地位?喜欢的朋友拿走不谢其实七夕被称为“中国情人节”并不妥当!带您了解真实的七夕佳节“七一勋章”获得者黄大发

历时36年,在绝壁上凿出9.4公里生命渠中篇小说《无氏马》(大结局)

走过青春,我们还得继续走向未来

欢迎交流,学习,讨论,记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