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51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刘慧
近日,“唐诗之路”浙江省第五届女书法家作品展暨第四届女篆刻家作品展的在天台揭晓。本次展览共收到书法作品件,篆刻作品件。经评审,评出获奖作品书法10件,篆刻5件,入展作品书法件,篆刻45件,入选作品书法78件,篆刻17件。
可遗憾的是,记者在参评现场发现,参加本次展览的投稿作品中,发现有较多作品因“天台”写成“天臺”之误而无缘入展、获奖。
因为此次冠名为“唐诗之路”——泛指从钱塘江开始沿浙东运河经绍兴、上虞和浙东运河中段的曹娥溯古代的剡溪(今曹娥江及其上游新昌江)经嵊州、新昌、天台、临海、椒江以及余姚、宁波、东达东海舟山和从新昌沿剡溪经奉化溪口至宁波的具体的一条道路,作为唐诗之路的组成部分,想必有书法家选择歌吟天台的诗句,所以,大赛组委会在开始征稿之前,就已经很正式地特别提醒书法家们要注“天台”和“天臺”不是一回事。那么,为什么还有许多人犯这个错误,结果写得一手好书法,只可惜却与大展无关。
虽然大赛已经结束,但还是有必要来认识这个字的正确写法。那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个字到底该怎么写?
“Tāi”,是天台的“台”,不是天台的“臺”。
从现存文献资料发现,天台山一词最早出现在秦汉时代成书的《内经·山记》上。《昭明文选·游天台山赋》唐李善注:“支遁《天台山铭序》曰:‘余览《内经·山记》云:剡县东南有天台山。’”
为何名之为天台山,据南朝梁陶弘景(~年)《真诰》载:“[山]当牛女之分,上应台宿,故名天台。”古人认为,天上星宿与地上区域对应,台宿对应的地上区域是山脉,故称此山为天台山。
“台”字最古老的写法是“能”。能是一种似熊的古兽。从早期金文上看,“能”是象形字,有巨口、獠牙、大耳、短尾、利爪。到春秋时期,此字开始简化,只剩下左边部分,再后来,美化成“台”。“能”是多音字,“tāi”是其中一个读音。我们从形声字“态”上能找到佐证,“态”的繁体写法是“態”,“能”是声旁,“心”是形旁。可见台字过去是臺字的通借字,今天是臺字的法定简化字,而臺却不一定都是台字的本字与繁体字。
最早出现于唐代改郡为州之后,以境内天台山得名,这便是“天台”这一地名的由来。
所以,“Tāi”这一念法似乎只是台州独有。
因此,许多不了解天台的外来者都会将“tiantāi”误读为“tiantái”。而除了读法,“天台”二字的写法,连许多本地人也云里雾里。
解放后的汉字改革,繁体的“臺”字简化为“台”字,与天台的“台”字同形。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港台文化风靡大陆,一些台州人赶时髦,在包装、宣传、书写等方面,大量使用“天臺”二字。时至今日,仍可以在一些书法作品中看到“天臺山”等字样。
事实上,天台的“台”并非“臺”字的简化,在我国公布简化字以前,“台”与“臺”本为二字,形、音、义皆不相同。
如果阅读《元和郡县志》、两《唐书·地理志》等民国以前流传下来的古籍或近年出版但仍采用繁体字的古籍,或查阅《广韵》《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辞源》《辞海》等工具书,就会发现相关记载和使用情况。
唐武德五年
史载,唐武德五年(年),唐高祖在临海置台州。
当时,临海是台州地区的政治中心,但在文化上,天台山在外界的影响力更大。创造新地名“台州”,与天台山文化密不可分。东晋
东晋文人孙绰出任章安令期间,写就的《游天台山赋》中就指出,天台山一则山川景色瑰丽,二则神仙灵怪居多。
南朝
南朝刘义庆在《幽明录》中记载了刘、阮在天台桃源遇仙的故事。在隋唐之前,它还成为道家向往的寻仙问道的名山。
唐朝
到了唐朝,天台山俨然成了唐朝诗人最渴望朝圣的地方。据天台学者统计,全唐多位诗人中,有五分之一以上的诗人到过或写过天台山。从长安到天台山,一条文化上的唐诗之路因此形成。唐宋之时,天台名气之大,以致许多台州籍文人,自我介绍籍贯或在著作上署籍贯时,都喜欢自称天台人。
认真阅读完本文,应该弄清楚“台”和“臺”有什么不一样了吧!下次,我们都不能再“死”在这个字上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