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阮发展 >> 正文 >> 正文

浦北大朗书院建筑群更深层的历史背景赏析

来源:阮 时间:2023/7/13
伯玉公祠航拍照片

三、伯玉公祠的真实内涵对联鉴赏

(一)关于祠堂教育相关的二三事

在古代,祠堂与私塾都是培养县学、州学、府学“童生”生员的地方,同时也培养各式社会有用人才。这些地方出来的学生,还不是“秀才”因此,他们只能以概念含糊的“读书人”来称呼自己。一般来说,取得“秀才”资格还有蛮长的路要走,这只是“田舍郎”要踏入学子漫漫人生路的第一步。

伯玉公祠鸟瞰照片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万千学子的梦想。但从田舍郎到天子堂,还要太多的进阶才能完成,首先你必须要考得最初的功名——“秀才”,才能由秀才到举人、到进士,最后才能拜得天子门生。

秀才是什么?是由当时独立于行政与军事管辖之外的、管理生员的钦差大臣——学政提督,参考院试成绩,根据录取名额来招收官学的生员。被录取的生员除被称为了廪生、增生、附生外,还有茂才或博士弟子的称谓,这就是秀才的统称。这些读书人进身秀才后,才有资格进入府学或县学,成为州、府学生或县学生。秀才的录取名额与当地的文风高下、钱粮丁口的多少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伯玉公祠祭亭

其实,考得“秀才”功名也挺难的,要考“童试”,童试考上了,才能有资格变为“童生”,所谓的“童生”并不是如现在的小孩上小学,而是如现在考公务员的一种资格,等到“秀才”到手,你才可以见县官不用下跪了,为什么呢?因为在古代你已经是类似于考上了“待公务员”资格了!您说说,现在考个公务员资格难不难?!

所以,清明回乡祭祖,您会看到许多祖先的墓碑上有一个名字叫“登仕郎”,就是秀才的别称,意思是:“我可以有当官的资格了!”有一些人考了一辈子还是童生。看到这,我就想问问您,还有心情穿越时空进入古代,过所谓清闲自在的读书人生活吗?

伯玉公祠西凉亭

除了“登仕郎”,还有叫“监生”的。广西别人家的祖坟石碑上,蛮多也刻有“监生”两字的老祖墓碑,墓主人的后代无不茫然地常自问道:“我祖先是太监?”令人哑然失笑。其实“监生”已经进入了官的系列了,是国子监生员的简称,在明清两代,国子监实质上是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了。明清时的监生主要有举监——由举人做监生、贡监——由被推荐优秀的秀才做监生、荫监——凭借父辈做官而成监生、例监——以捐纳钱粟得为监生,例监不算正途,因此不被人看重。

伯玉公祠后座南立面

笔者也常想,那些把自己祖先认作太监的,可能他们的祖先是荫监或例监出身的吧?

古代的私塾是收钱的,所以,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上得了私塾。宗祠,对于以姓氏为小社会的乡村来说,它的最基本的诉求,就是维护、团结本姓氏所有人,促使本族人丁兴旺、使本姓氏一支,在姓氏族群林立中,让本族群的人,尽可能地活得有尊严,有出息,后代昌盛。从这角度来说,宗祠就是“上可奉祖宗,下可训子弟”的场所。

伯玉公祠中座南立面

现在两广有一些村内的宗祠,还可见石碑写着族规约定——不入宗祠读书的族中子弟,不得正式参加祭祀。在以“孝道”治天下的基层社会里,不能拜祖宗,是一个多么大的惩罚。

伯玉公祠与大朗书院的对应关系图

(二)伯玉公祠对联鉴赏

——对联里的名人与用典

在古代中国名人的眼里,对学子们的劝诫、鞭策、鼓励,莫过于使学子们懂得:心底里对功名的发奋、专注于学问中毅力的守恒,时间如白马过隙之快地消失等道理,需要刻骨铭心,变成追求的原动力。名人效应是姓氏族群中最为重要的榜样。那么,伯玉公祠是怎么用本姓的先人来激励后人的呢?

下面对应伯玉公祠对联的名人与用典,做一个探讨。也引用目前为止,已有赏读这一对联的、有代表性的文章做一些摘录,作为对应分析。

1、正门联

伯仲联镖齐及第;玉金式度仰先型。

伯仲联镖齐及第;

玉金式度仰先型。

①前文(为叙述方便,所谓的“前文”都特指为以不同形式公开发表过的、有代表性的赏读原文,下同):

联首以祖先伯玉公的名字冠联。联镖:“镖”,旧指长枪的枪头或飞镖,枪头或镖头都是锐利的,这里借喻伯玉公兄弟俩文才出众;齐及第,指兄弟俩双双进士及第,“齐”,未必是同年同科进士;玉金,均是国之宝器,此处借喻兄弟均是国家的重臣;式度,指一定的形式或规格;仰先型,“仰”,敬仰、景仰,“先型”,祖先,上代,祖先双双进士及第是后辈们景仰的榜样。

②本文赏析与另一种解读

可以肯定,前文一些赏读分析是有一定道理的。现在关键是,一般古人在对联上用典,都没有虚言逢迎,拿自己的祖宗不当一回事,为对联而写对联。古人写对联都是以史实或广为流传的民间传说、神话传说为依据,一副对联,就是一个故事的形式出现的,必须做到文出有据,典籍随行,方为行文风格。这样前文赏析,就有点强为难于祖宗的样子了。

那么,在历史上,宋氏族人有没有兄弟在同一时间同时及第的呢?或仅指臆想出宋伯玉兄弟可以及第?依照古人严谨的话语行事方式,当然这是不可能的!

回答这个问题,其实是挺简单的,如大家对中国传统成语比较熟悉的话,应该记得中国成语中就有“郊祁同科”这一说法,成语出自道教经典《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救蚁中状元之选》:

宋(朝年间),宋郊、宋祁,兄弟同在太学,有僧相之曰:“小宋大魁天下,大宋不失科甲。”后春试毕,僧见大宋贺曰:“似曾活数百万生命者。”郊笑曰:“贫儒何力及此?”僧曰:“蠕动之物皆命也。”郊曰:“有蚁穴为暴雨所浸,吾编竹桥渡之,岂此是耶?”僧曰:“是矣,小宋今当大魁,公终不出其下。”及唱第,祁果状元。章献太后,谓弟不可先兄。乃易郊第一,祁第十。始信僧言不谬。

这是成语“郊祁同科”的出处。说的是哥哥宋郊因救几百万蝼蚁生命,而被太后以弟弟中状元,同科一起考试的哥哥成绩排名不能有悖伦常,低于弟弟,随即钦点宋郊为状元,从而宋郊、宋祁两兄弟都为状元的故事。

其实宋祁也是一个很有实力的状元,曾与北宋大文豪欧阳修合编过《新唐书》巨著。

2、大门柱联

长此江山,虽无范老作歌,联出先君庙祀安于磐石,幸得娲皇遗法,造成百世宗祊

长此江山,虽无范老作歌,联出先君庙祀;

安于磐石,幸得娲皇遗法,造成百世宗祊。

①前文:

嵌“长安村”地名联。“范老作歌”:“范老”,指模范、榜样;(虽没)后辈景仰的榜样在吟诗作对、引吭高歌;“娲皇遗法”:神话中的女帝皇女娲,曾经炼五色石修补青天;“先君”,指宋氏祖先;“百世”,指世代延续。

②本文赏析与另一种解读

“范老作歌”,应该是指宋湘《范蠡载西施图歌》。宋湘(~)字焕襄,号芷湾,广东嘉应州(今广东梅州市梅县区)人。清代中叶著名的诗人、书法家、教育家,政声廉明的清官。他出身贫寒,受家庭影响勤奋读书,年轻时便在诗及楹联创作中展露头角,被称为“岭南第一才子”。《清史稿·列传》中称“粤诗惟湘为巨”。

对联的意思应该是:生长在长安村这一地域的宋氏后人,由于宋湘与宋伯玉是同一时代人物,宋伯玉一支族人没有能写出《范蠡载西施图歌》这样的人才,但论起更早的先辈,应该还是同根同脉,可以联宗祭祖的响当当人物。这对联,说明长安村立祠者,很有自知之明,不掩己短,看见别人之长,大有直追古人谦虚风骨的阔达情怀。下联与前文基本同解,不再赘言。

3、前厅廊联

长学修身,仁若海、义若山,儒风万载;安居乐业,茂如松、苞如竹,俎豆千秋。

长学修身,仁若海、义若山,儒风万载;

安居乐业,茂如松、苞如竹,俎豆千秋。

①前文

联首也以村名冠联。长学修身:经常刻苦学习与深入钻研,就能在学术上、技能上独树一帜,就能考取功名;仁若海义若山:有学识有担当的人,定能讲仁义道德,有大海一样的博大胸怀,有高山一样的雄心壮志;儒风万载:儒家的风范万代相传;茂如松芭如竹:“茂”、“芭”,在这里泛指各种农作物,作物像松树一样四季茂盛,芭蕉像竹子一样长年青翠;俎豆,“俎”,砧板,代指杀猪宰羊,“豆”,代指五谷粮食。

②本文赏析与另一种解读

以前的研究者认为,伯玉公祠是祭祖与居住的地方。但从这一对联看,劝学与教学的成份更加多一点,至于居住,应该是改变原有建祠的初衷了。

此联用典出处:《诗经·小雅·斯干》:“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

俎豆,典故名,典出《论语·卫灵公》和《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俎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礼器,亦泛指各种礼器。后引申为祭祀和崇奉之意。清阮葵生《茶馀客话·张英死后之荣》:“又赐文端祠联云:风度犹存,典礼焕千秋俎豆;师模如在,忠忱垂奕叶箕裘。”“箕裘”比喻祖上的事业。“俎豆千秋”常被用于怀念祖先或英雄。

4、中厅前廊联

长日如年,回思父母逮存,尚惭爱日安亲为孝,窃愿郊祁继起,庶慰严亲

长日如年,回思父母逮存,尚惭爱日;

安亲为孝,窃愿郊祁继起,庶慰严亲。

①前文

回思父母逮存,“逮存”,逮,音:dāi带,“到”之意,存,在、活着;“尚惭爱日”,尚,“还”之意,惭,“羞愧”之意。“窃愿郊祁继起”,窃,文言代词“私下认为,我”,郊,城外,此处指屋外,祁,盛大、祁寒(严寒);“庶慰严亲”,庶,全部之意。

②本文赏析与另一种解读

上联出处,来源于二十四孝著名的故事,《弟子规》也有记载,成语是为“仲由负米”。

仲由既是子路。子路尽力,负米奉亲。亲没仕楚,叹不及贫。

故事说:春秋周朝时,有个姓仲名叫由,表字就叫子路的贤人。他的家里穷苦得很,天天所吃的,都是些藜、藿等一类不好的蔬菜。

因为奉养爷娘的缘故,常常出去,到百里以外,背了米回来给爷娘吃。等到他的爷娘都去世了以后,他就往南方游历到了楚国。

楚王聘他做了官,并封他车骑一百多辆,他积聚的谷米,富有一万钟。坐的时候,便茵褥重叠,吃的时候,便鼎食满前。

他想起父母在的时候,叹气着说,我现在虽然富贵,但是要想象从前一样吃着藜藿的蔬菜,仍旧到百里以外去背米来养爷娘。现在不能够再有这种日子了,叫我怎不伤心呢。孔子说道,仲由的服事爷娘,可以说是活着尽了力,死了尽着追思的了。

下联其实是指北宋年间的宋氏郊、祁两兄弟,也祈求伯玉公一族,也能繁衍出郊祁这对好样的两兄弟来,以能光宗耀祖。

5、中厅连廊联

上联:长发其祥,名重金城,绵世泽;下联:安间自适,诗铭石壁,仰宗功。

长发其祥,名重金城,绵世泽;

安间自适,诗铭石壁,仰宗功。

①前文

名重金城绵世泽,“名重金城”,“名重”,村名的名气很大,“金城”,金属建成的城池,喻极有名气的城市,“绵”,延绵、延续不断,世泽,世世代代得到恩泽;诗铭石壁仰宗功,“诗铭石壁”,“铭”,铭刻,将诗句铭刻在石壁上,“仰”,仰仗,仰仗祖宗的功绩。

②本文赏析与另一种解读

长发其祥,语出《诗经·商颂·长发》:“濬哲维商,长发其祥。”濬,为“睿”的假借。濬哲,明智。歌颂商汤的祖先和建立商朝的成汤,谓自契以来已有受命的祯祥。郑玄笺:“长,犹久也……深知乎维商家之德也,久发见其祯祥矣。”后用于期望子孙兴旺发达。程俱《秀州贺天申节表》:“诞弥厥月,允昭申命之休;长发其祥,共献后天之祷。”这里的对联,自然也是这层意思。

“金城”——首见于西汉在昭帝始元六年(前81)正式设立金城郡。关于金城之名的由来,应劭说:“初筑城得金,故曰金城。”另一种说法是,西方为金,而金城位于西汉都城长安的西部,正与五行说的配置相合。五行说体系中,金又与兵戎之事相配,由此而来,金城亦有战略要塞之义。对联的金城,说明它的气势,并由东往西迁来而已。

“诗铭石壁”,比起前文的解读更有深层历史背景:东汉末年酒泉有一位隐士宋纤,不肯出山效劳,并且拒绝会见酒泉太守马岌,马岌未见到宋隐士本人,遂于其石壁题诗一首而去。

《前凉录八·宋纤》条下载:宋纤字令艾……隐居于酒泉南山,明究经纬,弟子受业三千余人,不应州郡辟命……酒泉太守马岌,高尚之士也,具威仪,鸣铙鼓造之。纤高楼重阁,距而不见。岌叹曰:“名可闻而身不可见,德可仰而形不可睹,吾而今而后,知先生人中之龙也。”铭诗于石壁曰:“丹崖百丈,青壁万寻。奇木蓊郁,蔚若邓林。其人如玉,维国之琛。室迩人遐,实劳我心。”

铭刻在石壁上的四言诗写景颇为可观,要言不烦,毫无官气,又表达了对宋纤的尊重,大有文章太守之意。可见对联隐藏的深意,都是希望后辈子孙,都能像宋氏先辈名人一样,满腹经纶,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有旷世奇才。

6、后厅廊联

长技奇材,奋起功名,光阀阅;安邦定国,还须规矩,守高曾。

长技奇材,奋起功名,光阀阅;

安邦定国,还须规矩,守高曾。

①前文

长技奇材,“长技”,独树一帜的学识;“奇材”,奇特的、出类拔萃的人才;“奋起功名”,发奋攻读,考取功名;“光阀阅”,光耀门庭,“阀阅”,封建时代指有权势的家庭在社会上的地位;安邦定国,要实现安邦定国的理想;还须规矩守高曾,“规矩”,这里指行为端正老实,合乎标准或常理;“守”,效法,以……为榜样;“高曾”,指高祖父、曾祖父,这里应指伯玉公。

②本文赏析与另一种解读

伯玉公祠的对联,兜兜转转,又回到了年前的现实,最后一幅对联是伯玉公祠建造者,通过不论康有为、还是孙中山都奉为强国圭臬的魏源《海国图志》,都遵从里说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确立了“争奋于功名,必有奇材绝技出其中”的大志向。

上联引用了《海国图志》开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之先河的语言,加以格律化,形成朗朗上口的对联雅言,并教导后辈学子,立功以光宗耀祖。下联是对宋氏子孙后代的一个尊尊教诲:要胸怀“安邦定国”大志向,不忘“规矩”,守成祖宗基业。做了一个圆满的结束。

下一期:浦北大朗书院建筑群更深层的历史背景赏析(之三)

四、大朗书院的真实内涵对联鉴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5633.html